您的位置:首页 > 动漫 >

为夺走年轻人的“第一次”,这部屡上热搜的动画真的拼了命

作者 / 塔卡西编辑 / 思考姬 排版 / 慧酱 

“这样的操作,强调了在宏大叙事面前个体经验的片面性和脆弱性,让观众的注意力重新回到广袤的宇宙战场之上,同时也为即将上映的第二季攒足了噱头,可谓是一箭双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机动战士高达 水星的魔女》(以下简称《水星的魔女》)上映伊始,就绝对是2022年秋季新番中最受关注的作品之一。

一方面,“高达”作为一个二次元老字号,背后有玩具大厂财团B的支持,本身就自带着强大的关注度和流量。

而作为自《铁血的孤儿》之后时隔七年推出的长篇电视动画新作,《水星的魔女》更承载着让高达系列重回年轻人视野的重任。实际上,“高达已经过时”的声音早在《铁血的孤儿》的时代便已甚嚣尘上。

在《水星的魔女》的前期准备阶段创作,团队曾对年轻人进行过采访,试图搞清年轻一代逐渐远离高达作品的原因。而他们得到的答案则是,年轻人们认为高达“观看壁垒过高”或是“情节过于沉重”。比起巨型机器人高达,人们似乎更能从玩吉他的社恐少女或是异世界穿越回来的叔叔那里取得共鸣……

相比七年前,当下无论是创作环境、创作者、受众还是网络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作品制作团队并未因此退缩,甚至大胆地打出了要让《水星的魔女》成为年轻人们的第一部高达的口号。

人们都在翘首期盼,新时代的高达到底会有怎样的改变,高达系列能否做到“旧瓶装新酒”的成功蜕变,还是在又一次的挣扎后被时代的洪流所吞没?

本文将试图通过对比《水星的魔女》及相关作品一窥二十一世纪以后日本二次元文化的叙事变革,并同读者共同探讨一个略显老生常谈的问题——

“二次元”的出路,到底在何方?

*以下包含大量剧透,请谨慎阅读;深度长文,可酌情选择阅读场景。01 我们的目标是:做年轻人的第一部“高达”!

《水星的魔女》制作团队寻求变革的野心,体现在作品的每个细节中。

作品启用了本身自带话题(或是爆点)的大河内一楼担任作品构成和脚本,突破性地以女性高达驾驶员作为第一主角,在最初对世界形势和企业战争蜻蜓点水的铺陈后,作品笔锋一转,将作品重点从“宇宙大战”转向“令年轻人更有亲切感的校园生活”:年轻的学生们驾驶着浑身挂满高精尖装备的巨型机器人,进行着一次次的“决斗”,决斗途中则穿插着“校园中的恋情与友情”、“努力、团结、梦想”、“新一辈对老一辈的反抗”等少年漫画中喜闻乐见的桥段。

《水星的魔女》一开播,便凭借极具冲突性的人物关系、堪比爽文的打脸桥段、伪百合、猎奇科幻设定抢占网络阵地,一时间梗图和流行语在社交媒体上呈病毒式传播,团队想让《水星的魔女》成为年轻人的第一部高达的野心几乎实现。

可两个月后,在同样以女性为主角的《孤独摇滚》收获一众好评的当下,上半季即将收官的《水星的魔女》却因为过于冗长的校园日常桥段,呈现出偃旗息鼓的趋势,《水星的魔女》似乎只是带来了一场浅浅的网络狂欢。

然而,就在一众看官准备散场而去之时,神奇的大河内却像是早就在等这一刻一样,在前半程收官之际,主角之一的苏莱塔用血色一掌,震撼了另一位主角米奥莉奈,也震撼了屏幕外的所有观众。

这刺激神经的一幕效果,堪比当年《魔法少女小圆》的学姐断头,将刚收起爆米花的观众们又按回到座位上。

《水星的魔女》的词条再次重上热搜,大河内再一次完成了他令人深刻的网络整活儿。

对于一部分观众来说,这也许是值得“欣慰”的一幕:苏莱塔的“一掌定乾坤”无疑证明了《水星的魔女》的确是“高达”这个二次元老字号名副其实的续作,让人感觉老高达那种残酷成人童话的味道又回来了。

而对于笔者来说,《水星的魔女》回旋镖式的剧情走向,更像是进入新千年后日本二次元文化叙事内部冲突、改变的一个缩影,是高达为日本动画黄金时代献上的一曲挽歌,也是旧时代叙事与新时代叙事磨合碰撞下爆裂的一束火花。02 宏大叙事在二次元文化中的登场与落幕

在日本二次元文化的发展历程中,“高达” 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符号。

在高达登场之前的许多年里,日本电视动画虽然已诞生了诸多经典,但依旧被视为是给小孩子看的娱乐。

在70年代前半的岁月里,巨型机器人动画也一直忠诚地扮演着“儿童娱乐”的角色。这类电视动画作品以《魔神Z》(首映1972年)为代表,大抵拥有夸张到不切实际的机器人造型、脸谱式的人物形象,非黑即白的世界观,故事的内容则多围绕正邪双方机器人的大乱斗展开。

由于《魔神Z》在商业上的成功,这类动画与玩具厂商深度绑定,它们与其说是一部作品,倒不如说更像是为贩卖机器人玩具制作的加长广告,也有人将这类动画揶揄为“机器人摔跤”。

与以往的巨型机器人动画相比,上映于1979年的初代《机动战士高达》(以下简称“初代高达”)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怪胎”

主创团队所做的远远超出了“设计一套能够吸引儿童眼球的新型机器人形象”这样简单的甲方要求。以富野喜幸为代表的高达奠基者们,呈现在众人眼前的,是一部逻辑严谨的宇宙战争编年史围绕新型战斗兵器“MS”(モビルスーツ)展开的一整套科技树

足够丰富的历史设定与科技幻想支撑起宏大、深邃的世界观,在名为“宇宙”的广阔舞台上,性格多面的角色们被命运所牵引,相聚、斗争、离别、重逢,谱写出一篇壮阔的宇宙战争史诗……

在上映初期,初代高达并没有获得过多好评,反而因为过于艰深的剧情、不够脸谱的角色形象和反战的沉重立意遭到了许多质疑。但随着作品上映,作品的影响力逐渐从传统机器人动画受众(儿童)向更为成熟的群体扩散,并最终被一个年轻的社会团体——在当时还没有获得姓名的日本“御宅族”捕获。

这些年轻人大多在动画、漫画的熏陶中度过童年,经历过60-70年代的社会运动浪潮,亲身感受着东西冷战的白热化,又亲眼见着日本社会经济腾飞。无论是对于当时的社会状况还是对于动画,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看法。而像所有年轻人一样,他们迫切地祈求着一种全新的、能够代表他们的声音,最终他们找到的,便是电视动画。

在初代高达之前,《宇宙战舰大和号》已经证明了电视动画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随着成年观众的入场,初代高达的口碑也一举逆转。动画版在第一次播放完结后很快得到了重播的机会,并顺势推出了剧场版。

1981年2月22日,主办方在新宿车站外展开宣传活动。这次原本普通的宣传造势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参与者超过了一万五千人。在那个寒冷的冬天,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新宿车站,不是为了参加什么政治集会,也不是为了见什么电影明星,而是为了一部被视为“低幼”的动画作品。人们聚集于此,或是因为喜爱作品的角色,或是因为认同作品的内核。总之,年轻人们从这部作品中感受到了共鸣。

人潮爆发出的热情出乎包括主创团在内的所有人的意料,动画总监督富野喜幸(当时还不是光头)当众宣读《动画新世纪宣言》*的场面更是被当作70年代末日本电视动画热潮的象征之一被《朝日新闻》等主流媒体载入历史。*1981年2月22日在新宿车站东口广场,为宣传即将上映的高达剧场版而举办的一场线下粉丝集会中由粉丝代表所进行的发言。“我们在这里宣言,我们由动画所开拓的时代的开幕,动画新世纪的开幕”,这次宣言也是日本第二次动画热潮的标志之一。

对于日本二次元文化来说,高达的登场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它为日本的巨型机器人表现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书写方式,并与《宇宙战舰大和号》《银河铁道999》等同年代的动画杰作一起证明了电视动画这种媒介作为“非子供向”娱乐的可能性。它开启了日本电视动画的黄金时代,象征着一种全新的故事创作形式成为了业界的标杆。从此,人们对于动画的要求逐渐超越了“简单的娱乐”,人们希望通过动画作品获得一种更为“深沉”的情感体验,就像人们对文学、戏剧、电影所期待的那样。

早期的高达系列作品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以富野喜幸为代表的初代高达创作者们打造出一个有重量和厚度的故事。这些故事里没有金身不破的英雄和十恶不赦的敌人,有的只是滚滚向前的历史,和在历史的波涛中沉浮的复杂个体。

个体命运、集体命运、世界命运有机地相互影响着。人类的历史在一个个由个体造成的不幸或巧合中蹒跚前进,而历史又不是完全由个体所决定的。在早期的高达作品中,除了那些在战场上挥斥方遒的英雄,创作者们也会花大量笔墨去刻画地球联邦、吉翁公国双方虚伪的政治博弈、展现战火中士兵的牺牲,刻画无名无姓的普通人在废墟中的挣扎……

作为新兴“御宅族”传声筒的高达创作者们对历史、政治、人性等“宏大叙事”抱有极大的热情。他们相信这些宏大叙事的感召力,并试图通过创作,为这个宏大叙事下一个定义,而作品中活跃的角色则是代替创作者阐述这些定义的身体力行的代言人。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以往的高达故事通常拥有一个复杂的世界观,一个严肃深沉的命题(比如战争与和平),角色的身世必定是复杂的,命运必定是坎坷的,而每一个高达故事都是,或者至少在努力成为一段“史诗”。

“史诗”化的叙事曾经是使高达系列从众“儿戏”动画中脱颖而出的法宝,这样的创作惯性贯穿经典高达系列作品的始终,既是一种勇敢的尝试,也是高达系列的特色与根基。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份沉重的信念却越来越成为了制约高达系列发展的阻碍。03 “Make Gundam Great Again”

变化早在十几年前便已初见端倪。

在《水星的魔女》之前,高达系列便经由《高达SEED》实现过一次中兴。

尽管笔者是《高达SEED》的忠实拥趸,也不得不承认,SEED系列虽然贡献出诸多经典桥段,但在整体故事走向上的确存在着不妥之处。特别是在后半段故事情节愈发放飞,最终原本严肃的宇宙决战也不可收拾地退化成了主角们的个人烟花秀——而这的确不符合传统高达故事对于战争背景下个人命运的审慎态度。

然而高达SEED在情节上的漏洞并没有阻止它在商业上的成功。

经历几十年发展的高达品牌凭借SEED系列奇迹般地重新回到年轻人们视野中,而情节漏洞颇多却大获成功的高达SEED引起了老一辈高达创作者们的疑惑,难道这种完成度的故事已经能够满足当下的年轻人了吗?

SEED中克鲁泽的名言显示出个体情感(执念)面前宏大叙事的无力,也可以看作“个体叙事”对“宏大叙事”的一次明目张胆的嘲讽……

排除商业、营销层面的问题,这样的现象也正反映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日本二次元文化主流风向的一个巨大的转变

这种转变在于,冷战的结束使得基于“群体想象”的宏大叙事逐渐失去了号召力无论是在二次元中还是二次元之外,人们的注意力都在从“世界”层面向“群体”,从“群体”向“个人”层面的回归/降解。

当然,这样的苗头在初代高达的年代已然出现,阿姆罗和夏亚也不失为一种对于更早、更强大的“宏大叙事”的叛逆。只是不同的是,随着冷战的结束,“盟友”和“敌人”的身影都已退居时代舞台的幕后,取而代之的是随着互联网发展可见度飙升的“芸芸众生”。

网络提供给年轻人自我书写的渠道,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关注那些私域化的书写和切身的自我感受,并将“个体经验”作为理解事物、分辨敌友最主要的标准。

在二次元中,《新世纪福音战士》吹响了“个体叙事”的集结号,《CLANNAD》《幸运星》《凉宫春日的忧郁》等一批口碑业绩俱佳的作品则在新千年交替之际将这股东风吹向了大江南北。

在《高达SEED》中,“宏大叙事”对“个体叙事”的龃龉层出不穷,作品中例如“鸡狼重逢”、“鸡狼互砍”、“卡加利父亲自爆”、“拉妖送高达”、“拉妖口遁阿斯兰”等重要桥段都将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抉择缩小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情感冲突。

在SEED登场的时间点上,个体的情感能力已然能够决定群体事件的走向。

而到了《高达SEED》之后登场的《叛逆的鲁鲁修》中,这样的趋势则更为明显。复杂的政治斗争更是直接与轻松的校园生活对接,而超能力的过度夸张和滥用则导致源于个体的主观性彻底凌驾于宏观层面上事物发展的逻辑,使个体的能力、价值取向、冲动行为直接决定一场影响广泛的群体性冲突的走向。

“个体叙事”在二次元文化中崛起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便是“日常系”作品的广泛登场和深受好评。这些作品通过个体经验对“世界”层面的宏观叙事进行解构,将国家、民族等“想象的共同体”分解为多元化的身份标签,以原子化的、私域化的个体经验追求人们的情感共鸣。

例如,经典日常系作品《小林家的龙女仆》便是通过日常性的表现视角,将依托于各种民族传说的龙形象与元文本分离,赋予这些古老形象能够引起当代观众共情的全新身份——年轻城市女性、码农,或是游戏宅。

越来越的作品选择从“个体经验”而不是“宏大叙事”的角度引起受众的共鸣,而这样的取向正像70年代末高达等动画作品所建立起的叙事规范一样,是一种全新的时代趋势。

当然,高达系列也没有坐以待毙。在通过SEED系列回血复活之后,高达系列的TV动画一直在做着各种尝试。

一方面,《高达00》等TV作品沿用SEED系列亲和年轻人的表现方式,弱化宏观叙事、强调个体视角,力图以“个体”视角为高达系列带来更多的新鲜关注;另一方面,近年来的一些基于初代高达“宇宙纪元”世界观的作品(例如《机动战士高达UC》《机动战士高达NT》《机动战士高达 雷霆宙域战线》《机动战士高达 闪光的哈撒维》等)则试图延续《0079》起一脉相承的“史诗”框架,在确保老受众品味的同时用一些“深沉的东西”去触动年轻的观众。

这样两手抓的策略无疑展现出高达创作团队自身对于时代环境的改变有着清晰的认识,但也同时体现出所有老字号品牌的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与时代环境和解,还是抗争到底?

而在高达之外,有志者也在试图重拾机动战士高达所设立的创作标杆。市面上出现了诸如《DARLING in the FRANXX》《铁甲城的卡巴內利》《革命机》等作品,但无论哪一部作品都无法构建起一个足够令人信服的伪史世界,也无法找到一种拥有足够号召力的宏大叙事作为锚定,导致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在后半程从“史诗”坍缩成了“童话”。

而众所周知,《叛逆的鲁鲁修》《铁甲城的卡巴内利》与《革命机》的主创之一,也是担任《水星的魔女》的系列构成和脚本的大河内一楼

在《水星的魔女》中,高达的创作团队努力寻求着改变,这样的改变正是为了适应“个体叙事”这个新时代的风向,初衷与高达系列近十年来的发展路线是一脉相承的。而作品回旋镖式的情节展开,一方面印证了“个体叙事”与“宏观叙事”之间的隔阂,一方面也为这个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法”。

下文将通过对第一季部分内容的分析对一论点进行详细的分析。04从“世界”向“个人”:叙事结构坍缩的障眼法

以下便是《水星的魔女》前两集的内容简介(注:参考《水星的魔女》维基百科):

《水星的魔女》星元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双手借由各种大型企业,得以扩展到宇宙的每一个角落。

在众多高新技术企业中,一家名为凡娜迪斯的科研机构主攻人体机能拓展技术,试图通过人机结合的技术使人类能够超越肉身的局限,适应严酷的宇宙生存环境。

不久后,这家机构被奥克斯地球公司收购,身体技能拓展技术因公司要求被利用于军事,而面向军事目的开发出的“GUND手臂”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而得不到“MS开发评议会”的承认。

在小行星上的前线弗尔克范格,凡娜迪斯机构所属的测试驾驶员艾尔诺拉萨玛雅进行着运用新兴技术的“魔灵高达”的运作实验。研究者们试图通过高达全新的人工智能系统克服原有技术对人体的侵害,得到评议会的认可。然而MS开发评议会单方提前决定禁止GUND手臂的开发,并私下派出武装部队突袭凡娜迪斯机构执行物理清洗

在针对凡娜迪丝机构的屠杀中,阿尔诺拉寻找着自己的女儿,而她的女儿艾莉却在阴差阳错下启动了高达。无奈之下,埃尔诺拉只得带着女儿坐上高达,逃向深邃的宇宙空间……

十几年后,企业集团的影响力愈发强大,贝纳里特集团、格拉斯利防御系统、杰特克重型机械和佩尔科技四所企业成为了机动战士(MS)产业的龙头。贝纳里特集团创办了阿斯提卡西亚高等专门学园,由集团下属的企业推荐筛选学生进入学校学习机动战士相关课程。

某一日,一名叫做苏莱塔.墨丘利来自水星的女学生携带机动战士“风灵高达”转入学校,并偶遇了贝纳利特集团千金米奥莉奈·伦布兰。

米奥莉奈不满父亲对自己人生的横加干涉,试图从学校逃离,前往地球,逃跑计划却意外遭到苏莱塔的干涉,未能成功实行。回到学校的米奥莉奈遭遇其“未婚夫”——盖尔·杰特克的欺凌挑衅,此人正是企业集团四巨头之一,杰克特重型机械社长的儿子。

面对盖尔的欺辱,苏莱塔果断站出来为米奥莉奈出头,却因此被卷入了以米奥莉奈为赌注的“决斗”——所谓“决斗”,是阿斯提卡西亚学院的一种特殊制度,学生们可以以金钱、地位、权力等为赌注与他人进行机动战士战斗,胜者加冕,败者食尘。盖尔则是决斗场上的常胜将军,并没有将苏莱塔放在眼里,可决斗刚开始,苏莱塔的高达便发挥出前所未有的能力,将盖尔秒杀。这一惊人的结果导致苏莱塔一举成为了学院的决斗冠军,更使她代替盖尔,成为了米奥莉奈名义上的“未婚夫”。

学园内驾驶机体,设下赌注后,进行决斗故事开篇自一段阳谋:企业间的明争、新旧技术流派的暗斗、低烈度的政治博弈陡然加剧为高烈度的你死我活,一连串的偶然导致了一个无法收场的悲剧……

《水星的魔女》的开篇一集,可以说是符合高达传统的:作品使用凌厉的镜头语言、紧张但恰到好处的配乐、以及小艾莉和武装部队之间来回切换的场景对比,为观众剖开了历史尘封的血腥一角,将一个足够巨大,也足够沉重的悬念展现在观众面前。

然而,就在观众们摩拳擦掌准备迎接悬念的进一步发酵时,作品的第二集却给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情节展开。

作品并没有详细交代埃尔诺拉母女从接下来的遭遇,而是镜头一转,开始叙述十几年之后的事情。

和高达有关的技术与那段血腥的国王都掩埋在了无尽的宇宙深空之中,而当年悲剧的始作俑者德林.伦布兰成为了庙堂之上的风云人物。来自水星的神秘转校生苏莱塔以及产业联盟的“公主殿下”米奥莉奈上演了一出无比套路的偶遇。

苏莱塔和米奥莉奈正是第一集中出现的两个敌对企业的年轻代理人,这种“罗密欧遇上朱丽叶”的双主角见面套路在高达系列中是在可算是屡见不鲜只是这一次,相遇的场景并不是老观众习以为常的战场,而是和平的校园,而这一次两位主角没有背负着什么生死攸关的艰巨任务,其中一位出现在此处目的(逃婚,带引号的)甚至显得有些儿戏。

在经典高达作品中,主角们的相遇向来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象征着命运之轮开始转动,象征着一段史诗的起点。但《水星的魔女》的相遇桥段却使得故事向另一个发展方向发生了偏移——在苏莱塔与米奥莉奈的打情骂俏中,作品用了整整一集建构起来的严肃格调戛然而止,抱有不同信念的群体之间的生死对抗瞬间收缩成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情感冲突与连结

将群体对抗简化为个体冲突的表现方法,不仅限于苏莱塔与米奥莉奈这两名主要角色,而是根植于《水星的魔女》的基本叙事逻辑

米奥莉奈的第一任“未婚夫”盖尔以及学生会中其他几位有名有姓的角色同样是其背后庞大工业集团的代理人,学生决斗委员会与企业集团的微妙关系则多少隐喻着组织内部新老管理层的理念冲突,而整个《水星的魔女》故事的关键——决斗系统,更是对这种“个体叙事”最直接的表现。

“决斗”可以看作是一场最低烈度的代理人战争。在常规的代理人战争中,前线的战士是没有自我决定权的,他们应从属于参战方的群体意志,身在生死局却无法决定自己的生死。因此,个体无论是奋勇杀敌还是被迫牺牲才都会令人揪心。

但是,在《水星的魔女》第一季的众多决斗中,我们却只能看到“个体”,而看不到“群体”。

个体远远超出了集体的掌控,个体的欲望直接决定了群体(既代MS的制造企业)的利益所在,个体的能力也直接影响着群体(企业)的决策方向、产品信誉甚至是未来。到最后,无论是个体的奋进也好、反杀也好、不甘也罢,他们的行为都是私人化的,而决斗的结果最终也都被还原成了一场酸涩的青春期冲动。

至此,观众感受到的是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冲突降级,在那之后,整个《水星魔女》的故事便向着“校园剧”的方向一去不复返。

决斗的戏码几番重复,虽然中间偶有对决斗背后各方势力角逐的展现,可表现却是片段式的、遮遮掩掩的。从第二集开始,故事的展开便再也没能从“学校”这个对于机动战士高达而言过于狭窄的舞台上离开,哪怕是最让观众揪心的4号改造人之死的桥段也没能给这样闭塞的局面带来多少改变。

违和感在进入到第一季后半段后达到了顶点。

企业间的暗斗被进一步简化为各个角色之间的明争,学生间的恶作剧、教学、约会、竞赛、种田等桥段被一一罗列出来填充这个发生在宇宙深空的幻想故事,而机动战士的出场时长反倒越来越短,在第一季最后的收官阶段,高达的出场机会更是凤毛麟角,几乎成了只存在于角色台词中的一个称谓。

这一切操作都使得“魔女”与“高达”渐行渐远,让所有看客都感到疲惫,又在疲惫中诞生出一丝怀疑——我们正在看的,真的是“高达”吗?

当然,站在如今这个时间节点上看,上述操作显然都是万恶的大河内的一个“阴谋”

在这篇文章的废案中,笔者曾经预言,在接下来的第二季中,《水星的魔女》会努力将延续一整季的“个人叙事”与高达传统的“宏大叙事”挂钩,但两条叙事之间的鸿沟会让这个操作十分棘手。当时笔者较为乐观地认为,苏莱塔、米奥莉奈、盖尔等年轻一代的成长也许能够让这部作品成为一部新一代年轻人的成长史诗……

但笔者显然低估了大河内的“病情”。

当最后一集中,看到盖尔亲手杀掉父亲苏莱塔从血污中爬出来依旧笑容满面,笔者心中升起了五味杂陈之感。一方面,笔者仿佛听到了大河内阴谋得逞的笑声,而另一方面却也不得不佩服他的胆量。

很显然,《水星的魔女》对“个体叙事”与“宏观叙事”之间的矛盾有着清晰的认知,也理解在人们倾向扁平化体验的当下创造一部“史诗”的难度,但它却有自己的想法。

它的做法是,利用观众对近年来二次元中常见的“个体叙事”表现的习以为常,至整部作品于批判的风口浪尖,用一整季的折服换来了最后“宏大叙事”回归时的爆炸式观感效果。

这样的操作,强调了在宏大叙事面前个体经验的片面性和脆弱性,让观众的注意力重新回到广袤的宇宙战场之上,同时也为即将上映的第二季攒足了噱头,可谓是一箭双雕。

但这样的表现,也暴露出了一个致命的问题。作品急于通过“整活儿”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却暂时没有将抖出去的包袱接住。

苏莱塔持续一整季的个体经验仅在其母不到十分钟的“洗脑”下便走向彻底崩溃,这样的安排令观众感受到人物形象的严重跳脱和成长曲线的严重割裂,再次拉大了个体与宏观的鸿沟,使得个体的行为完全成为了一个不受宏大叙事控制的“定时炸弹”。如果下一季无法在这个问题上进行很好的补充说明,恐会引起“博眼球”之嫌。

相比之下,男配角盖尔的成长弧线更加合乎传统高达所传递的“战火之中身不由己”的宿命感,他弑父后的精神转变也更加令人期待。

05是“革命”,还是“电子烟花绣”?

在《水星的魔女》开播之初,曾有不少声音将其与大河内参与过的另一部经典动画《少女革命》做比较。

《水星的魔女》与《少女革命》的相似性显而易见——两部作品都是以两名女性为主角,都是以封闭的校园为舞台展开的故事,且校园的秩序都是由一个看上去十分不合理的“决斗系统”规定,少女们都展现出对父权的反抗,并且都在反抗的过程中产生了暧昧不清的情愫。

在应对“宏大”对“个体”的矛盾上,《水星的魔女》和《少女革命》也有着相似之处。

《少女革命》是一个拥有双层构造的故事。作品表层是一个发生在日常空间(校园)的成长恋爱故事,里层则包裹在这种日常之外的残酷现实。看似无忧无虑的日常生活实际上被现实秩序死死操控,而角色看似出自个体经验的“自由选择”实际上都是秩序使然的结果。

例如,《少女革命》中大部分角色只想赢得“决斗”却从没有考虑“决斗”为何存在,人们传统秩序(父权制)的安排,安分守己地扮演着“未婚夫”、“蔷薇新娘”、“王子”、“公主”的角色,直到天上欧蒂娜这个秩序的搅局者出现。《少女革命》是一个充盈着大量隐喻的成人童话,试图通过超现实的表达揭开现实世界那些不可言说的真相。

在电视动画中,主角们在通向角斗场的电梯里总会重复一段富有仪式感的念白:

“若蛋壳没破的话,雏鸟将无法诞生而死去,吾等就是雏鸟、蛋则是世界,若是不打破世界之壳的话,吾等将无法诞生而死去,将世界之壳破坏吧!为世界带来革命吧!”

这段念白正是《少女革命》这部作品的立意所在:“宏大叙事”为个体习以为常的日常体验提供了温床,也导致个体在无尽的日常中逐渐习惯、麻木,甚至沉沦。当人们从“日常”的循环中抬起头,稍稍一瞥便会意识到,自己感受到的一切喜怒哀乐不过是滚滚时代洪流传递到个人层面时的一点微不足道的余波。而勇敢地睁开眼认知现实世界、努力寻求可能的改变,便是《少女革命》所传递的“革命”的真谛。

拥有此种诉求的作品,《少女革命》并非孤例。《来自新世界》《魔法少女小圆》《约定梦幻岛》等作品也拥有同样的气质。

《水星的魔女》在继承《少女革命》的双重构造的同时,延续了前者激进、叛逆的精神,前期冗长的校园剧情因为最后一集的惊人反转,成为了打破“世界之壳”之前的必要准备,使得观众对第二季有所期待。

但是,高达作品的商业属性和目前为止过于贴近网络营销的策略,却还是令笔者感到不安。

这部动画几度让笔者联想到另外一部曾经在网络上引起热议但本身质量堪忧的日本作品——日剧《轮到你了》。后者同样拥有金牌编剧、成熟的制作班底和火爆全网的开篇,却在与网络热搜的一轮轮共舞中逐渐迷失,丧失了作品本身“悬疑探案”最重要的逻辑严谨性,沦为一过性的网络热梗制造机。

此时,《水星的魔女》正站在一个微妙的节点上。是超越其先行者掀起一场新的“革命”,成为新世代高达故事的起点和标杆;还是在热闹散尽后成为网络世界二次元吃瓜人们众多谈资中新鲜但并不长久的那一个,还未可知。

只能说,祝大河内好运,祝高达好运。

参考资料:“機動戦士ガンダム 水星の魔女:女性主人公 学園を舞台にした理由 “新しいガンダム”の挑戦”.

*本文来自「动画学术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标签: 宇宙战争 少女革命 巨型机器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