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动漫 >

深海里的“童年梦幻曲”

节日尾声,还是来推荐个电影吧。


(资料图片)

作为一个动画电影来说,《深海》挺大胆的。准确来说,《深海》本质是一部心理学电影,或说,情绪电影。就现在这个并不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来讲,它如此不合时宜。毕竟,“动画就是拍给小孩子看的嘛”,这样的刻板观念仍然在大多数消费者头脑里。

所以,《深海》的导演团队这次,真的挺“冒险”的。但我相信,《深海》这一次,会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

年前,仅仅是耳边一句:“去看深海,很棒。”这样的话,年初三,我其实是怀揣着极高的期待进影厅的。第一遍看的只是普通3D,在看到第一场描绘“深海”的大全景后,直呼后悔,怎么就没买IMAX3D的票呢?

要说这画功和技术,普通且小小的幕布就是浪费。容我谨慎地、在不怎么剧透的情况下跟您说吧,从女主人公——小女孩“参宿”失足落水后,从冷灰色调的惊涛巨浪卷入到另一个奇幻世界后,就这约莫几分钟的镜头里,各种绚烂的水墨、色彩,带着20亿闪亮颗粒,就在触手可及的眼前泼洒开来……从此,我认知里3D立体的不再是字幕,而是画作之上,在绵延、在涌动的笔触……更不用说,后来剧情特写镜头,还有对参宿皮肤质感的极细腻的塑造。《深海》的技法是精湛的,(即便单单作为动画的效果呈现来讲也值回票价),但它绝不仅于此。

继《大圣归来》后,七年的精心打磨,并研发了粒子水墨技术,田导还想以这样一个“反类型”的、或说意识流乃至有点混乱的叙事,来关注一个也许大家“熟视无睹”的社会现象。这场创作的冒险,既是有野心,也是有社会责任心的。虽带着奇幻又偶尔童趣的色彩,但《深海》要讲述的,实则是一个父母离异、患上忧郁症的小女孩的整个心理世界。“深海”,其实是心海。

一部动画电影竟是关于一个抑郁症孩子、离异并重组的家庭的故事,这在以往的大银幕上,难以想象。而且,原计划是国庆档,正因为某些“技术原因”需要修改,才延迟至今。春节档与《深海》是如此的格格不入啊,但错过这个档期,动画团队可能要撑不住了……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天看到越来越多电影人为它站台的原因之一吧。所以,我也一字一句地写下这些,希望大家感兴趣的话……(相比阿凡达2,深海IMAX3D在80左右的票价,当作视觉体验,我觉得不亏。)

诚然《深海》的叙事节奏,对习惯于“强故事性”模式的观众来说,是个有点致命的缺点。我也是在了解了更多导演创作意图过后,理解了,这都是为了故事内核揭示的那一刻的张力,而必须作出的“牺牲”。

就在二刷后,才发现在冷灰色调的前半部分里,早就埋下许许多多细微的线索,再仔细对照、拼凑起来,才恍然大悟了田导的苦心。以及,在IMAX效果加持下,当放大了所有夸张的彩色的动态后,对参宿情绪的接收也变得更加直接且强烈……这就是做到了,银幕之外的观众,是怎么样对一个正在遭受抑郁困扰折磨的人产生共情。

那,参宿的抑郁,从何而来呢?贯穿全片的一句对白“我要找妈妈”。而田导却没有在故事高潮段落,来一段参宿找到妈妈,紧抱着妈妈的戏份,更是没有回到俗套的亲情和解的情节中去。(而田导在微博直播解答,故事的句点最终就是落在XX那个场景……)我们大可以过度解读一下,对于参宿的亲生父母,其实是顺带批判的。妈妈离婚出走,爸爸再婚再育,然后,参宿就从那个被捧在手心的宝贝,一下子变成了两个家庭中的“外人”,甚至是“晦气”的,而巨变的时候,她估摸才6岁。(6岁孩子的心理仍处在和母亲共生的阶段,之所以,为什么参宿一直要“找妈妈”。)

然而,参宿的经历,却不仅仅是一个虚构的银幕情节而已。当小学教师的朋友曾跟我说过,小学班级中已经离异的家庭就占半数以上。而青少年甚至儿童的抑郁症患病率也不停增长。这里面,是不是一个又一个像参宿一样无助的孩子?他们的抑郁又从何而来呢?而又有多少已经开展了新生活的父母,会回头看看他们呢?

当然啦,在春节期间把大家骗进影厅,去看这样一个内核悲凉的故事,是有多“不懂事”,所以田导最后告诉观众——“梦醒了,该散场”,以及“送给走过长夜的你”。

过多的剧情分析(剧透)网上已经很多就不说了,而最后想说的——不论你是那个已经长大了不再惧怕噩梦的“参宿”,还是那个为生计不得不带上微笑面具的“南河”,抑或是想要或即将成为父母的你,或许都可以来一趟,试试潜入这片“深海”,再听一遍甜梦中“妈妈”哼唱的《梦幻曲》吧……

后记:

一刷后,我承认我晕了3D,而观影体验让我首先联想到的是《千与千寻》的经典场景,以及男性角色“南河”自带的“大圣”形象。也许,也是这点导致了许多两极分化的评价。我想说的是,也许我们一直没有放平一种心态,大洋彼岸有吉卜力工作室、迪士尼、梦工厂、皮克斯等,这么些“老牌”的动画大厂,我们这代人的观影经验,就是被它们所创造的那些经典画面、桥段而铸造了,早就先入为主、深入其中了,而它们走在了前头,我们的创作旅途,不可避免地紧随其后,这是很正常的。

而对于“深海号”上的客人们,以及餐厅的描绘,可以理解为对《千寻》的致敬。在电影艺术中,“迷影性质”的致敬,也是很常见的。

文笔确实一般,尽我所能了,以及,很是希望各种类型的电影可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院线。这几天在不停翻看《深海》影评,途中顺藤摸瓜还看到了另一部2018的电影《狗13》,想法挺相似的,但是表现得更残酷,也推荐给大伙,祝周末愉快。

标签: 阿凡达2 3D立体 微博直播 吉卜力工作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