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聚焦 >

诈骗手段持续“翻新” “精准”诈骗已成主流

诈骗手段持续“翻新” “精准”诈骗已成主流(主题)

首次出现男性受害人多于女性的情况(副题)

宁波晚报记者 邹鑫 通讯员 徐超 杨航


(资料图片)

随着打击防范力度的不断加大,电信诈骗团伙的诈骗手段和套路也发生了改变。宁波市反诈中心1月30日发布了《2022年全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新的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

2022年,全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受理数、损失数同比分别下降13.8%、24.3%,但从发案态势来看,整体防控压力未充分缓解。近年来,在各类电信诈骗案件中,刷单诈骗的占比上升明显,列所有类案第一位,并且首次出现了男性受害人多于女性的情况,电信诈骗团伙的目标人群集中在18岁-40岁。

刷单、冒充客服诈骗案位居前两位

2022年,刷单、冒充客服、投资、购物、贷款、游戏交易等6类案件发案最多,共占88.5%,较2021年的85.7%增加2.8个百分点。

其中,刷单诈骗、冒充客服诈骗占比连续三年上升,2022年分别为40.8%、18.0%,位居所有类案的前两位。趋势显示,2023年发案损失形势依旧不容乐观。

去年底,市民沈某报案称,接到“192”开头的陌生来电。对方自称是“京东客服”,要求沈某注销京东白条账户,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沈某信以为真,按照对方要求下载了“云视讯”聊天软件,后对方通过视频聊天骗沈某进行转账汇款操作,沈某共计被骗54万余元。

报告指出,“精准”诈骗眼下已成主流。目前,超七成的电信网络诈骗与个人信息泄露或被窃取有关,且占比持续提升,如冒充客服(购物、快递、学历等信息)、领导(公职信息)、老板(财务、老板信息)、亲友(聊天记录)、公检法诈骗(个人信息)等案件。在这类案件中,犯罪分子对非法获取的公民信息进行研究,“精准”戳中受害人的需求痛点,突破了受害人的警惕防线,导致宣防难度加大。警方对百万案件回访发现,80%以上的受害人都表示曾接受过反诈宣传甚至当面预警劝阻。

首次出现男性受害人多于女性的情况

从受害群体看,男性占比52.1%,女性占比47.9%,首次出现男性受害人多于女性的情况;受害人呈现年轻化趋势,受害人主要集中在18岁-40岁,18岁-30岁的受害人占比48.2%,31岁-40岁的占比28.7%。

外来务工人员受骗情况依然突出,占比64.5%,其中企业务工人员占比为53.6%,较2021年、2020年分别下降6%、11.6%,行业内部人员防控仍存在漏洞。

这些变化的出现和诈骗手段持续“翻新”密切相关。报告指出,犯罪分子的诈骗手段从原先的“单一式”对话,已经发展到“情景话术剧本”,并通过各类交友类网络平台、短视频平台、大众聊天软件(QQ、微信等)、钉钉等诸多平台软件不断进行引流。2022年,我市新出现招嫖诱导博彩刷单诈骗、抗疫物资虚假购物诈骗等新型诈骗手段。

此外,诈骗网络策略不断演变,诈骗载体网络化,出现以高防服务器、网赌式高成本站群为诈骗网络落脚点的新业态,也是导致男性受害人数增加、受害群体呈现年轻化的主要原因。

今年反诈工作重点:让群众“听不见”“看不到”“汇不出”

2023年反诈工作如何展开?报告给出了明确的方向:宁波公安会最大限度让群众“听不见”“看不到”“汇不出”,努力做到“骗不了”。

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关键在于“防”。2023年,宁波公安将持续把握电信网络诈骗事前、事中、事后这三个节点,公安、金融、通信等部门将与互联网企业紧密协作,强化发现、干预、拦截能力。

与此同时,突出打击重点。如:以国内诈骗窝点为打击重点,对串并的窝点、犯罪产业链条进行深度打击,推动案件快侦快破;优化“跨区域联合打击”模式,强化“一地发起、多地协同、联合侦办、战果共享”理念;对百万元以上、部省督办等重大案件,参照命案侦办模式,扎实开展研判、侦查、办案、追赃挽损等各项工作;对重大线索开展全链条拓展,实现有规模、有影响的集群打击。

此外,宣传工作仍被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以“大水漫灌”“精准滴灌”来宣传反诈:持续优化易感人群分析模型,通过数改平台“下灌”至社区,确保有限的宣传力量精准投放,减少案件发生;狠抓宣传薄弱环节,紧盯重点人群、重点单位、重点区域开展攻坚突破,切实压实属地和行业部门开展重点攻坚职责。

标签: 电信网络 首次出现 犯罪分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