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聚焦 >

咬定青山不放“松”成功攻克松树“癌症”

“疫区的‘帽子’,戴了23年,终于扔掉啦!”望着满山挺拔青绿的松林,41岁已头发花白的仪征市林业生产技术指导中心主任刘久东振臂高呼,眼眶有些湿润。

松材线虫病,俗称松树“癌症”。仪征市在1999年发现该病害,被列入“松材线虫病疫区”。随后10年,松林面积锐减了1万多亩。2011年,植物学博士刘久东,毕业回乡成为“松林卫士”,历经10年精准防控,终于攻克松树“癌症”,守住了2170多亩剩余松林。截至去年底,仪征已连续四年没有发现松材线虫病。今年3月11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公告,宣布撤销10省所辖11个县(市、区)“松材线虫病疫区”,仪征市在全省23个疫区中率先“摘帽”。

“林”危受命

仪征最大的松林位于白羊山,有1555亩,近4.5万株。

白羊山不高,东西绵延5公里,一条马路直通山顶的白羊山庙,庙前的空地上落满了松针,漫山遍野的松树郁郁葱葱,遒劲挺拔。刘久东欣喜地说,近四年来,仪征再没有发现感病松树。

松材线虫病是一种毁灭性的森林病害,自1982年以来,该病在我国迅速传播扩散。松树一旦感染松材线虫病,大多会在1至3个月死亡。

仪征市原有松林面积1.5万亩,大部分为上世纪60年代的人工营造林,主要树种为黑松、马尾松,以及少量国外松。

1999年10月,仪征枣林湾度假区(原铜山办事处)、青山镇的松林首次发生松材线虫病疫情。此后,疫情自西向东蔓延,2006年扩散至仪征东部松林分布所在地的刘集镇,累计7个乡镇受其危害。

发现一棵病树,定株砍伐清理,仍然阻断不了疫情蔓延;2010年开始,仪征只能忍痛成片砍伐,形成隔离带,以此压缩疫区。仅保留白羊山和铜山两处松林。

短短10多年时间,仪征的松林锐减至2000多亩。郁郁葱葱的山,变成了稀毛瘌痢,大家越砍越心疼。

仪征急于引进人才,攻克松树“癌症”。

2009年,在外攻读博士学位的刘久东响应家乡召唤,受聘成为仪征市林业生产技术指导员。

2011年,刘久东提前一年完成论文,跟着林业站站长邓永庆一头钻进了白羊山,开始了与松材线虫病的艰苦战斗。

“大博士,你是‘林’危受命,守不住这片林子,本地的松树就要绝种啦!”站长的话语重心长,刘久东更是心急如焚。

攻克松树“癌症”,可是一道国际难题。当时30岁出头的刘久东刚出校门,即被委以重任,他深感压力,成宿地失眠,白头发也越来越多。

见“疫”勇为

刘久东日渐消瘦,家人劝他换个岗位,或者去大学教书。

“我是作为人才被引进的,人不能没有担当,更不能知难而退啊!”刘久东说。

唯有全力以赴。

刘久东学的是植物学,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专业相近,他主动拜站长和经验丰富的同事为师,向护林员讨教。白天钻松林,采集各种监测数据;晚上查资料,收集各地治理虫害的经验。每次上级来仪征检查防治工作,他也会抓住机会向专家和领导请教。

松材线虫又细又长,肉眼无法看见。松墨天牛取食松树时,会把松材线虫传到健康松树身上,是我国松材线虫病疫情扩散的主要媒介昆虫。

刘久东发现,阻断松材线虫病疫情传播,扑杀松墨天牛至关重要。

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刘久东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做法,向松墨天牛发起了“强攻”:内治线虫,给松树打孔注药;外灭天牛,放蜂捕食天牛幼虫;挂诱捕器,捕获成虫……

在白羊山的松林里,每相隔几十米,树干上都挂着一只黑笼子,下面是个白瓶,远看像路灯。这是专逮松墨天牛的诱捕神器。而在许多松树的树干上,斜插着一根大头针,针上套着小玻璃管。刘久东说,这是蜂管,里面培养了寄生能力特别强的肿腿蜂。每年7-8月份,天牛幼虫刚孵化出来,正好让肿腿蜂美餐一顿。

给松树基部打孔注药防虫,刘久东带领林业站工作人员与农民工一起干。打孔位置既要尽量贴近地面,又要保持孔距防止伤树。刘久东示范操作,随时纠正。他还发明了“系绳记号”的办法,全部打完药,再解掉绳子,逐片推进。

“4.5万株松树,漏掉一株,都有可能前功尽弃。”没彻底消灭疫情,刘久东心里就有根弦始终绷得紧紧的。

2012年,他的孩子在南京儿童医院手术住院,当时正是松林阶段性防治的关键期,他只在医院陪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又上山了。

“操作不规范,防疫效果就会打折扣。国家每年投入的几十万元等于打了水漂。”刘久东经常在嘴边念叨“不漏盲区、不留隐患、不遗余力”,这也成了他治虫守林的座右铭。

如何尽快发现病树?靠两名守林员如何能看得住一座山?

刘久东给护林员与周边群众上起科普课:一旦染上松材线虫病,松树的针叶就会由绿变黄,最后变成红褐色,挂在树枝上不易脱落。

通俗易懂的讲解,帮护林员们练就了一双“慧眼”,让病树及时被发现清除,实现“动态清零”,处置现场不留一根染疫的枝梢。

综合防治与监测预警相结合,仪征境内的松材线虫病疫情逐年缓解,顽症终被攻克,实现四年“零病例”。

“植”此青绿

徜徉在松林中,脚下落叶软如地毯,踩上去窸窣作响;鸟儿在枝间鸣叫,和风穿过树林,送来阵阵清香,沁人心脾。

“巡山护林的时候,享受着‘森呼吸’,这是我们林业人特殊的‘生态福利’。”刘久东曾在笔记本上写下“治虫守林,醉在青绿间”的感悟。

当年,刘久东刚来白羊山林业站工作时,每天换乘公交加上步行,30多公里的路程要耗费2个钟头,每天坐头班公交,一大早就上山指导作业。林间随处是藤蔓和带刺的灌木,鞋底被扎穿、手被刺伤、衣服被划破是常事。常常晚上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用老虎钳拔鞋底的刺。

邻居们看了都在议论:一个博士整天下乡钻山沟,没啥出息。

面对闲言碎语,刘久东一笑置之,回过头还是一头扎进山林中。在12年的森防岗位上,他和同事们在实践中改造发明的“害虫诱集装置”“旋转散药装置”等,相继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他先后撰写发表了20多篇论文,从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到森林病虫防控对策,从林业绿化建设到森林资源管护,字里行间倾注了这位“植物学博士”“松林卫士”的一腔热情与学问智慧。

青春与绿色同行,生态与奉献相伴。刘久东也收获了国家级测报点优秀测报员、省“最美森林医生”、仪征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白羊山,留下了刘久东等林业人的青春,更见证了仪征的生态崛起。

仪征丘陵山地多,新中国成立初期,上山砍树建房烧柴,炸山采石挖砂,一座座山留下百孔千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政府倡导绿化造林,让一座座荒山变成了青山。后来松材线虫病疫情暴发,在集中砍伐压缩疫区的同时,当地政府在林业部门指导下,及时补栽女贞、朴树、榉树等乡土树种,进一步丰富生物多样性,让脆弱的生态得到补偿与修复。

栽树、砍树、再栽树,经历松材线虫病疫情的白羊山,再次焕发青春,秀丽的风景吸引了大批森林旅游开发投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刘久东等林业人与城市建设者,为山守绿、为民植绿,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不断铺展城乡绿色版图。

如今,仪征还拥有捺山、铜山、龙山森林(地质)公园等生态富矿,长达1.2公里的大江风光带、1000多公顷的湿地保护区成为仪征的“城市绿肺”“天然氧吧”。截至去年底,仪征市林木覆盖率提升至29.5%,在扬州各县区位居第一。去年还成功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让“绿色仪征”“秀美扬州”享誉海内外。

标签: 松材线虫病 松墨天牛 林业有害生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