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人谁来赡养?子女们拒绝沟通
赡养父母,无论是于情还是于法,都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在现实生活中,就有些人拒不履行自己应尽的赡养义务,因赡养纠纷而对簿公堂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近日,江都法院成功化解一起赡养老人纠纷。该案中,家住江都区邵伯镇的刘大爷年过九旬,随着老人身体每况愈下,子女因赡养问题产生争执,5名子女中有人对老父亲长期不闻不问。本月初,刘大爷托小儿子到江都法院邵伯法庭起诉,与其他4名子女对簿公堂。昨天,承办法官向记者介绍了案情。
九旬老人谁来赡养?
子女们拒绝沟通难解决
刘大爷今年91岁,生活在江都区邵伯镇,随着年岁渐长,老人行动不便,疾病缠身。老人有5个子女,其中4个儿子、1个女儿。这些年,女儿还算孝顺,一度承担起照顾老父亲的重担。近年来,刘大爷由小儿子刘戊赡养,但随着父亲失去自理能力,刘戊独自照顾老父亲有些吃力。
父亲身体大不如前,服侍老人愈发不容易,刘戊渐渐有了意见。在他看来,父亲共有5个女子,自己平时事情也多,其他兄弟姐妹也应承担起赡养义务。事实上,除了小儿子和女儿外,其他三个儿子一年到头也不来探望老父亲。
刘戊试图通过家庭会议的方式,与兄弟姐妹共同商量父亲的养老问题。然而,还没说上几句话,各子女就大倒苦水,在电话中争吵起来。此后,刘大爷想让孩子们回来一趟面对面沟通,却遭到子女的拒绝。养老问题悬而未决,刘大爷整日忧心忡忡。
老人告上法庭
法官写信劝说其子女到庭调解
子女之间为赡养问题争执不下,无奈,刘大爷委托其监护人小儿子来到江都法院邵伯法庭,提起赡养纠纷诉讼,将其他4名子女告上了法庭。
收到这份特殊的诉状后,邵伯法庭劝导当事人选择诉前调解化解矛盾。在联系刘大爷的子女到法庭调解未果的情况下,邵伯法庭庭长陈芳赶赴当地,为探明真相,她还邀请了社区干部和驻法庭人民调解员实地了解情况。“上门后我们发现,老人不仅身体虚弱,神志也不大清楚,大家无不为老人的状况感到担忧。”陈芳等人一户户上门找、一个个电话联系,仍未能联系上刘大爷的其他子女。
调解工作遇到了阻力,症结就在于其子女不愿到庭。如何让子女自愿到法庭参与调解?经过一番思索,立案后第二天陈芳决定写一封信连同开庭传票寄给所有的子女,通过信件的方式将法、情、理传递给他们。信中这样写道:“写这封信之前已看望过老人,我们难过地发现他的健康、生活状况令人堪忧,他已经没有独自生活的力量、没有正常沟通的能力,他如孩童般需要子女的照顾!”在致老人子女的信中,陈芳提出,“目前您几位对于照料父亲似乎各有苦衷而不为。冒昧写信,多有叨扰,只因挂念老人的晚年生活是否安康幸福。请在收到我院的传票等应诉材料后到法庭来,我们一起加强沟通,妥善安排好老人今后的赡养事宜。”
这封900多字情真意切的信件打动了老人的子女,信中既呈现了老父亲的生活现状,也阐明了子女法定的赡养义务。令人欣慰的是,老人的子女们收到信后,结伴来到法庭。
法官案后回访
老人养老问题已圆满解决
当天,刘大爷的4名子女均到庭参与调解。经过3个多小时的调解,子女们陈述了各自的情况,终于就今后如何赡养老人达成一致意见,现场签订调解协议。子女们就老父亲赡养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刘大爷今后由小儿子刘戊赡养;刘大爷名下的财产也由刘戊一人继承。
近期,邵伯法庭干警们又对老人近况进行回访。陈芳走访发现,小儿媳正在家中照顾刘大爷,老人的生活起居有了保障,而刘大爷精神状态比之前好多了,心情不错,人也变得健谈了。“这下我们放心多了,以后可能会不定期回访,希望老人能安享幸福的晚年。”陈芳说。
“从法律层面讲,赡养义务是不能免除的。如果老人遇到子女不尽赡养义务,要及时拿起法律武器,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陈芳指出,为人子女,在父母年老时或生活困难时,应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给予老人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而父母作为整个家庭的精神支柱,也应当学会换位思考,给予子女多一些理解。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