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全球热头条丨别让童年困在手机屏幕里


【资料图】

原标题:别让童年困在手机屏幕里

近日,多篇报道聚焦农村留守儿童沉迷手机乱象:孩子们或是玩游戏到深夜,与同学攀比;或是无节制地刷短视频,生活中滥用“网言梗语”。“儿童如何科学使用智能手机”这一话题再次引发讨论。

从数据来看,农村与城市一样,越来越离不开智能手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6%;单就农村地区来看,互联网普及率升至61.9%。孩子“触网”越来越早。对于留守儿童家庭而言,智能手机提供了远程陪伴、感情联络的功能,也为留守儿童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窗口,它的普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他们透过这扇“窗口”,看到的不全是希望的田野,智能手机带来的隐患不少。面对游戏和短视频,许多成年人尚且难以自控,更不必说自我约束力不足的孩子。留守儿童沉迷其中导致精力涣散、成绩下降,在外务工的父母鞭长莫及;祖辈隔代管教力不从心,“不愿管”和“管不来”时常滋生矛盾。对久居村庄的孩子而言,智能手机的吸引力只会更强,需要多方介入进行监管。

“窗框”可由蔷薇点缀,应对智能手机的弊端,需堵疏并用。最严“防沉迷”规定实施已逾一年,服务商也陆续推出“青少年模式”,旨在培养健康的使用习惯。一味封堵终有隙,长远来看需合理疏导。近日,广电总局研究部署加强短视频管理,指出“在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方面对未成年人发挥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亦有部分平台尝试将《唐诗三百首》《十万个为什么》等丛书制成短视频,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知识。为智能手机加上健康的“滤镜”,有助于发挥其积极作用。

流连于“窗台”,莫要忘了走出门去,孩子的成长不能困于网络世界中。儿童社会化是人格培养和社会关系塑造的重要环节。在家庭中、学校里、伙伴间以及网络上,孩子逐渐学习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学校里藏手机,周末通宵刷视频,同学群里的交流只剩下游戏”……儿童若沉醉于智能手机构筑的“温柔乡”,将网络人格过度带入生活,可能造成社会行为的失范。我们不仅会担忧孩子的成绩与健康,更期待他们成长为“多向度的人”。智能手机不应成为孩子生活的全部。

五六年前,笔者在返乡途中曾亲历此番场景——夕阳里,崭新的道路在田间穿梭,村口的废弃油桶和旧农机横列,孩子们蹲坐其上,背对背举着手机。自然与铁锈、富裕与贫瘠、同伴与孤独在此刻共存,不禁引人深思:网络通了、乡村富了,留守儿童也能像城市孩子一样玩耍,但与之相伴的并非是精神富足。因此,成年人也要给予他们更多陪伴,引导他们亲身体会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美好。

丰富留守儿童精神生活,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意义深远。生长在窗边的“小豆豆”,也可拥有自己的“电车教室”;低头玩手机的孩子们本就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他们应该享有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默达)

标签: 智能手机 儿童家庭 未成年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