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世界消息!誓师演讲的激昂,源自现实的苍凉


【资料图】

原标题:誓师演讲的激昂,源自现实的苍凉

近日,某高三女生在高考誓师大会上的演讲片段迅速传遍网络,而网友的讨论也不绝于耳。有人感慨其不落人后、热血拼搏的奋斗姿态,也有人认为以成绩定调输赢高低的宣誓未免过分夸张。态度迥异的发言也正是不同人群针对同一事件关注焦点割裂的写照。更值得深思的是,我们应当以怎样的心态审视一位尚是一张白纸的青年学子何以有此番行为。

放眼全国,誓师大会的流程大同小异,综合来看领导讲话,集体宣誓,举着横幅高喊口号绕场跑必不可少,不论采取怎样的形式,都紧紧围绕“打鸡血”这一根本主题来进行。每当学生代表走上讲台,高昂的语调,铿锵有力又饱含干劲的言辞,是学校和家长乐于看到的决战号令、充分鼓舞大家发起冲刺的展演,也寄予了台下莘莘学子发自肺腑的、对题海中摸爬滚打的苦读岁月的深厚期待。

而这样四溅的“鸡血”看着让部分人感到不适的背后,源于一个残酷的现实:高考是一场关乎命运的“殊死”较量。对于绝大多数出身平凡的人来说,“读书改变命运”依然是实现阶层跨越的出路,对于身处学校尚未接触更广阔天地的学生来说,也除了读书未曾有机会进行其他更加多元的尝试,做好眼前唯一的这件事是经年累月被各种外界力量灌输以后形成的顽固信念。

有关“鸡血发言”的类似争议早就存在。曾经衡水男生张锡峰的励志演讲因表达了“农村的猪想拱城市的白菜”的雄心而被不少人认定为极端功利,再到如今“凌晨六点的天很黑,但六百多分的成绩很耀眼”同样备受关注。不可否认他们的功利心态,但正是以罔顾个体差异、忽视个体需求,追求片面单一的成功为价值导向的畸形教育造就了这般功利的心态。

社会达尔文主义叙事下成王败寇的价值观,“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强调不惜以牺牲个体身体和心理健康为代价来博取前途的激励模式;“多考一分,干掉千人”的用数字排位跌涨评判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把活生生的人,可能是身边最熟悉的同学朋友统一指代为潜在的竞争对手的“不安全感”,以及那些贴满教室走廊,回荡在跑操课间的励志标语,都比这一句“六百多分的成绩很耀眼”要过分得多。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无法以平常心面对高考,难以把考取名校只是当作人生中的其中一个选择而非必须抵达的目标,也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

孩子们对于成绩的病态渴望,也正是在集聚了学校对于升学率的渴望、父母家族对于望子成龙、光耀门楣的渴望、人们总是希望在自己身上没有达到的目标在下一代身上实现。而畸形教育的副作用远不止于此,高考前誓师的斗志昂扬,很快就会变成高考后的撕书,大学时的摆烂,以及再也摆脱不掉的终生对于学习的阴影,竞争失利者久久无法与失利和解而自愧不如于人的挫败和耻辱……如果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习变成沾满血泪的自我折磨,就是告诫我们都把成为“人上人”奉为毕生追逐的终点,那么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乐趣也就被束之高阁。

不论是衡中男生还是湖南女生,或许在他们的年纪,笃定相信从千军万马的厮杀中突出重围,从此便是柳暗花明,旌旗猛进的“鸡血”,在成年人的眼中显得有些幼稚。不过,面对高高筑起的围墙,把愤怒的矛头对准围墙内心向远方的少年们,至少和他们不愿困身其中的勇气相比,我们更缺少的是破除藩篱的勇气。(许云帆)

标签: 个体差异 成王败寇 紧紧围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