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电子产品“断舍离”,仅签协议还不够


(资料图)

原标题:电子产品“断舍离”,仅签协议还不够

甲方(孩子)不得在周一到周五使用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周末使用不超过1小时;乙方(家长)以身作则,不沉迷于手机,不得在甲方学习时看手机——新学期开始,杭州一所中学的400余名学生全部签署这样一份《电子产品“断舍离”协议》。

未成年人过度使用乃至沉迷手机等电子产品问题愈发严重,也越来越受到学校、家长们的重视。传统上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多是从学生端入手,通过没收手机等强制手段实现孩子与电子产品的物理隔绝。

组织家长与学生签署电子产品“断舍离”协议的学校,显然是发现了问题症结所在,找到了学生沉迷手机的一个重大诱因,即背后往往还站着沉迷手机的家长。签署电子产品“断舍离”协议既是要求学生严格控制使用手机的时间、频率,更是让广大家长意识到自己机不离手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从而自觉放下手机,至少尽量降低在孩子身边使用手机的频次。

一纸电子产品“断舍离”协议,改变了过去强制没收孩子的手机等略显简答粗暴的处理方式,把主动权、责任感交给了家长,更还给了学生,让双方在践诺的过程中,逐渐自主降低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依赖,不失为防沉迷的有益尝试。

可要真正实现电子产品“断舍离”,仅签协议恐怕还不够,将责任全部推给家长和学生也有失公允。要知道,现在家长、孩子的课余时间接触手机,有较大一部分原因是学校布置的大量作业需要通过手机才能完成,如家庭作业通过家校微信群布置、孩子打卡任务需要使用各类APP,拍照打卡上传更已成标配。总之,学校这些通过手机才能完成的作业、任务如果不减少甚至取消,那家长、学生即使想彻底落实电子产品“断舍离”协议怕也是不太现实。因而,学校应在帮助孩子对电子产品“断舍离”上作出更多努力,从自身做起,把那些非必要的通过手机才能完成的作业、打卡任务等降至最少,从学校层面减少学生不得不接触手机的概率,这一举措的重要性也不亚于家长们以身作则放下手机。(夏熊飞)

标签: 以身作则 负面影响 家庭作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