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唤醒“沉睡”专利 释放科技之光


【资料图】

原标题:唤醒“沉睡”专利 释放科技之光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如何唤醒高校“沉睡”的发明专利引发不少代表委员热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其中,高校、科研单位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分别为3.9%、13.3%,远低于企业所达到的48.1%。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十年来,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发明专利申请量跃居全球第一,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10年前的第34位提升到现在的第11位,高校在科研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然而,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比,我国高校专利还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实施”等问题。探寻全面提升高校专利创造质量、运用效益、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有效路径,显得尤为迫切。

综观数位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不难发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脱节点。其一,高校科研人员的职务成果面临“不敢转”“无法转”等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包括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在内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未明确规定财政资金形成的科技成果所有权如何处置,从而影响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与活力。其二,供需错位难题依然存在。从供给端看,高校的研究课题大多面向科技前沿、未来生活;从需求端看,一些企业仅局限于满足眼前的市场需求,遑论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其三,专业化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目前,科技成果和应用市场之间的“桥梁”还不够坚固,急需一批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人加强企校沟通、对接双方需求。

找准症结方能打破瓶颈,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减负赋能。从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再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改革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一系列重磅政策突出转化导向,为唤醒“沉睡”在象牙塔里的科技成果提供了行动指南。

方向已明,重在执行。在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派出技术经理人,为科研项目导入政府、政策、融资等转化全流程资源;在重庆,重庆大学创造性提出“权益让渡”转化模式,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学术界“自我循环”的局面正在被逐渐打破,更多的创新性成果陆续“由纸变钱”、从“书架”走上“货架”。

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科技大潮奔涌向前。高校要时刻牢记“创新性成果并不简单等同于生产力”的道理,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做好专利申请的同时,更应“向数量要质量”,强化高价值专利的创造、运用和管理,进而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静子)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