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焦点快报!推广生态葬须突出“情”字


【资料图】

原标题:推广生态葬须突出“情”字

4月3日,舟山海葬公祭典礼暨海葬数字生命馆建设启动仪式在普陀山绿郡·易德园举办;近日,安吉举行第九届“竹之韵”公益生态祭活动,由杭州市民政局主办的“思念互联·记忆重生”“融”生态沉浸式追思礼在浙江安贤园举行……清明时节,各地纷纷举行形式多样的生态葬祭祀仪式。

早在2016年清明节前夕,民政部等九部门就曾联合发布《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树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置骨灰或遗体,使安葬活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前,全国24个省份出台了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具体实施意见。生态葬体现了人们对于生命的尊重和对环境的关注,是一种进步的生命观。

从实施这么多年的生态葬现状来看,大城市比农村及中西部地区接受度高;海葬热,树葬、草坪葬、花坛葬等推进缓慢。究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花坛葬、树葬等样式大都千篇一律、土地循环使用、墓碑辨识度低;生态葬的年限、骨灰安置技术和规范等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有些地方的树葬将数十份骨灰混杂对应一棵树,公众多有“祭奠的是谁都不知道”的担忧;一些植物因意外干枯、失活引起逝者家人不满,引发纠纷。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逝有所安”是殡葬改革的最终目的,让生态葬更广泛地被接受,除了公众传统观念有待转变,更需各方共同努力。

首先,“情”必须要留。祖辈传承的血脉之情,是中国人传统的“根性”。我国传统殡葬观念讲究“入土为安、凭吊有物”,将“情”留下,生态葬尤其要在庄严感和仪式感上有更高标准,体现对逝者的尊重。仪式上要与时俱进,比如用“数字赋能”,云上祭奠的方式可以更丰富,通过AI技术,将逝者形象还原,亲属可在线上祭拜,缅怀逝者。

其次,生态葬可以用更多元化的形式展现。除了已有的海葬、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还可以让骨灰以更加多元的形态存在,比如运用生命晶石、骨灰钻石、骨灰胶囊等新技术,让墓碑“瘦身”就有更多可能性。

同时,践行绿色生态葬不能仅仅停留于“倡导”层面,更须着眼于制度设计与机制建设,以减负、让利和有温度的政策性激励,吸引更多民众的选择和参与。(陈进红)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