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为“产业村长”培育乡村创业沃土


(资料图片)

原标题:为“产业村长”培育乡村创业沃土

近日,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首批14名受聘的“产业村长”上岗,吸引了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目光。所谓“产业村长”,顾名思义,就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专职职务。翻看其名单可以发现,“产业村长”大都是“80后”,且以梅州市农业企业的负责人为主,所在企业的主责业务往往与其任职村的主导产业相匹配,有粮食生产加工企业、果蔬销售企业、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等。他们当中有返乡创业青年,也有本地“土专家”、乡村能人。可见,“产业村长”就是要为农村招才引智,为乡村产业发展聚才铺路。那么,热闹的受聘仪式过后,这批履新的“产业村长”要怎么开展工作,如何帮助、带领村民闯出一条产业振兴路?政府部门又应该如何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充分用好用活“产业村长”人才资源?

追溯起来,“产业村长”模式始于脱贫攻坚时期,通过把有才干、有热情、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企业负责人等能人资源引入贫困村,为贫困村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市场渠道及资金等,从而帮助村庄迅速找准产业并建立产业基础,农民通过入股分红、就业务工等方式实现脱贫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业村长”模式仍然大有可为。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当前不少农村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更是存在引不来、留不住人才等问题。没有人才,无以兴产业。“产业村长”提供了一条吸引人才的可行路径。一方面,“产业村长”本身就是农业产业从业者,对三农事业有热情、有感情。对他们来说,“产业村长”这一职务也是一种荣誉加身,意味着他们不仅要考虑企业的效益,更要考虑如何通过产业联结带动乡村发展、农民增收。另一方面,“产业村长”本身具备的经营资源和经验与任职村已有的资源和产业基础密切相关,上任后能够迅速找准切入点,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的延链、补链优势,为村里的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促进村级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由产业基础薄弱走向全产业链发展,推动传统农业进一步向现代农业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产业村长”也会面临一系列问题。比如,他们的好点子、产业规划能否得到村里的认可和支持,能否落到实处;作为“外来者”,他们如何尽快与村干部、村民熟络起来、打成一片,取得村民的信任,推动工作顺利进行;产业落地执行过程中,是否会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等等。解决这些问题,也考验着地方政府引才留才的力度。

要给“产业村长”创设宽松的政策环境,通过项目扶持、政策倾斜充分调动他们投身乡村产业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把资金、技术等投向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精深加工、销售市场等薄弱环节,及时帮助他们疏通产业落地过程中的难点、堵点,在用地、用人、金融和科技服务等方面提供一揽子支持政策,让引来的人才切实感受到乡村亦是创业的沃土,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要明确村干部与“产业村长”的职责分工,村干部要充分听取“产业村长”对于乡村产业发展的规划建议,结合本村本地实际,进行可行性论证,对产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及时梳理总结,在把握好发展方向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给予“产业村长”施展才干的空间,真正用好用活“产业村长”这一人才资源。另外,产业发展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靠单打独斗也无法走得长远,一定是返乡人才与乡村双向奔赴,产业才能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党员干部要带头转变发展理念,引导更多村民参与进来,形成“多条绳拧成一股劲”的产业振兴合力,共同推动乡村产业再上一个台阶。

“产业村长”不领工资、没有编制,看似是个“虚职”,实则可以为赋能乡村产业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今年以来,梅州市已经相继在五华县、梅江区等地启动了“产业村长”项目,先后有几十名“产业村长”受聘。新上任的“产业村长”也要充分认识这一职务的重要意义,尽快转变角色定位和目标导向。多到村里走走,多与农民交流,充分了解任职村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找准产业面临的问题和短板,结合自身的优势资源,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智力、资金、科技、管理经验、营销渠道等方面的支持。要做到心中装着农民,建立企业与农民、村集体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村集体更多分享到产业发展的红利,与此同时也能为企业长远发展打好底子、聚拢人气,形成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期待设立“产业村长”这一举措能见真章、得实效,成为破解乡村产业振兴难题的一把“金钥匙”。(毛晓雅)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