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视点!人民币国际化:与高水平开放相伴而行

本报记者李国辉

“2016年9月30日(华盛顿时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纳入人民币的SDR新货币篮子于10月1日正式生效。这反映了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不断上升的地位,有利于建立一个更强劲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在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当天,《金融时报》头版发布的消息这样写道。

“可以用‘喜悦、平静、谦虚’来概括人民币入篮后我们的心情。但人民币‘入篮’不是一劳永逸,而是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新起点。”对于人民币入篮SDR,2016年10月12日,《金融时报》又发表深度文章如是表示。


(相关资料图)

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里程碑事件。入篮6年来,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稳步提升,这一点可以从一个指标中得到直观的体现——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由最初的10.92%上升至12.28%,权重仅次于美元和欧元。

如果从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试点开始算起,人民币国际化已走过十余年历程。从个人业务到贸易结算、从经常项目到资本项目、从边境地区零星使用到跨境使用空间不断打开……人民币逐步走向国际化是我国国力增强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人民币国际地位提升,也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

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表示,人民币国际化各项指标总体向好,人民币支付货币功能稳步提升,投融资货币功能进一步深化,储备货币功能不断上升,计价货币功能逐步增强。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王芳表示,当前全球疫情发展和国际形势演变错综复杂,但中国经济运行基本平稳,双向开放势头不减,人民币国际化稳妥有序推进。总体来看,人民币国际使用规模与市场认可程度延续增长态势,人民币更加全面地发挥国际货币职能,稳定位居全球主要货币前列。

跨境贸易投资:持续驱动人民币国际化

一直以来,跨境贸易投资结算始终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基础驱动力。近年来,随着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双向波动成为常态,市场主体在跨境贸易投资中使用人民币以减少货币错配风险的内生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境内企业在跨境贸易投资中使用人民币,相当于结算时“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可以减少汇率风险、降低汇兑成本。

稳步开展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试点,鼓励银行将更多优质中小企业纳入便利化政策范畴;支持银行“因企施策”满足外贸企业汇率避险需求;为跨境电子商务、海外仓等市场交易主体及个人提供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近年来,人民银行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支持跨境贸易投资领域人民币结算,指导商业银行简化业务办理流程、提供优质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确保政策红利实实在在地落在企业身上。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围绕实体经济需求,在符合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的原则下,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便利化水平再上新台阶,有助于推进高水平贸易和投融资双向开放,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水平,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数据显示,2021年,经常项目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为7.95万亿元,同比增长17.4%,其中,收入3.61万亿元,同比增长24.3%,支出4.34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净支出7235.40亿元。2021年,经常项目人民币跨境收付占经常项目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的比例为17.3%。2022年上半年,经常项目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为4.58万亿元,同比增长27.2%。

人民币作为金融货币的表现亮眼

在跨境人民币结算环境不断优化、人民币作为贸易货币的职能进一步巩固的同时,2017年以来,人民币作为金融货币的表现亮眼——“熊猫债”发行金额快速增长,境外机构投资境内金融市场热情高涨,人民币跨境使用的主体正在由传统工商企业向境外主权机构、境外金融机构等各类主体延伸,这说明人民币正在从支付货币的功能逐渐向金融货币和储备货币的功能拓展。2022年8月末,境外机构持有境内金融市场股票、债券、贷款及存款等金融资产规模合计近10万亿元。

人民币金融货币功能的快速提升主要得益于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持续深化。沪深港通、基金互认、债券通、沪伦通等互联互通渠道相继开通并持续优化,合格投资者管理政策框架不断完善,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金融市场更加便利。尤其是A股纳入MSCI指数和债券市场纳入国际三大主流指数等,引导境外投资者投资我国A股市场和债券市场,增加人民币资产配置,吸引投资资金流入,为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打下了市场基础。根据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证券投资在跨境人民币收付中的占比由2017年的30%左右上升至2021年的60%左右。

同时,受益于储备资产多元化趋势及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全球央行持有人民币储备的需求也在显著增加。为便利境外央行类机构配置人民币资产,人民银行不断优化境外央行投资债券市场流程,提升央行代理投资服务水平,目前已有80多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全球央行持有的人民币储备规模为3223.8亿美元,占比为2.88%,较2016年人民币刚入篮SDR时提升了1.8个百分点。

此外,随着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对外开放,人民币计价货币的功能也实现了突破。近年来,上海原油期货交易量、持仓量较快增长。目前,我国已上市的原油、铁矿石、棕榈油等7个特定品种交易期货稳步发展,在为大宗商品交易人民币计价结算提供定价基准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截至2021年末,境外参与者累计汇入保证金1244.98亿元,累计汇出1253.05亿元,其中,人民币占比分别为69.1%和81.3%。

坚持改革开放、互利共赢、市场驱动

随着对外开放渠道不断拓展,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结构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征。第一阶段大致在2009年到2016年期间,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主要发生在经常与直接投资渠道。第二阶段为2017年以来,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成为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重要力量。

“总体来看,人民币跨境流动渠道拓展与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相契合,基本遵循了从经常项目到资本项目、从直接投资到金融交易、从机构到个人的次序,人民币国际货币功能相应从支付结算货币向储备货币、投融资货币等拓展。”《报告》称。人民币国际化水平提升,丰富了境外主体在贸易、投融资和金融交易中的币种选择,有助于其多样化资产配置、分散风险,也可以更好分享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红利。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也为香港、新加坡、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增添了新的活力。

尽管人民币的国际支付、投融资、计价、储备等功能近年来不断提升,但人民币各项货币功能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比,仍然远远低于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12.28%的权重。可见,人民币国际化仍然有较长的路要走。未来,人民币的进一步国际化将与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相伴而行。

王芳认为,越是在当前国内国际这种复杂局面下,越是要沉心静气、做好本分。人民币国际化要着眼长远,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要推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继续巩固经济大国和贸易强国地位,稳住人民币贸易结算基本盘;要深化金融改革与开放,尽早实现人民币从一般结算货币向战略性商品计价货币的跨越;要努力建设新型区域合作关系,不断丰富人民币的应用场景,全面增强其国际货币职能。

《报告》表示,下一步将坚持改革开放和互利共赢,把握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坚持以市场驱动、企业自主选择为基础,稳步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始终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导向,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政策支持体系和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推动更高水平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促进人民币在岸、离岸市场良性循环。进一步完善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标签: 人民币国际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