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聚焦 >

“剩菜盲盒”有人捡漏有人踩雷 中消协提醒:切忌盲目消费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灿 孙牧 文/图


【资料图】

9.9元的轻食餐吃到撑、12.9元三份海鲜寿司、原价44元的面包14.9元便能买到……近期,北京、上海等城市兴起了一种叫“剩菜盲盒”的食品销售方式。记者调查发现,广东省广州市不少年轻人也迷上了“剩菜盲盒”,有人低价捡漏,也有人不幸踩雷。中消协提醒消费者警惕“剩菜盲盒”消费风险。专家则表示,针对这种新型的经营方式,规范与监管必须及时跟上,食品安全不能有盲区。

消费新宠

“剩菜”变盲盒,实惠价格买随机食物

随着盲盒经济的兴起,“剩菜”也能变盲盒——这是指经营者采用盲盒的销售形式,将临近过期或当日未售出的食品包装后打折出售。

晚上10时,广州“95后”小梁结束了在物流公司的工作,来到一家烘焙店,领取提前在小程序下单的“面包盲盒”。她抱着袋子笑着说:“这是我们打工人的福利了,希望全是自己喜欢吃的!”

小梁回到家后,惊喜地发现里面有蛋糕、寿司卷、沙拉等多个品种。“这样一袋东西花了不到40元,买到平常要100元的食物,感觉挺划算的,抵得上两天的伙食费!”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年轻人和小梁一样,购买“剩菜盲盒”首先是看中了它便宜,其次是被盲盒不确定性的新奇和刺激感所吸引。多位消费者向记者表示,“剩菜盲盒”既省钱又不浪费食物,还能增加惊喜,值得购买。

记者花费9.9元购买的轻食餐为当日未售罄食品

记者体验

下单三份“剩菜盲盒”,两份无任何标识

随着“剩菜盲盒”越来越火,也有消费者在小程序或社交平台上反映购买的商品存在口感不佳、食物发霉变质、无生产日期与保质期等问题。市民张小姐说,有一次买的巧克力蛋糕盲盒是馊的,让她心情特不好。

此外,还有消费者表示,平台与商家“不退不换”的规定给维权带来一定困难。

近日,记者在小程序上随机下单两份烘焙食品、一份轻食。从三份食品实际情况来看,其味道、质量均无问题。其中,有一份烘焙产品标有配料表、生产日期、上市日期、保质日期等信息,从这些信息可判断该商品保质期仅剩一天,须及时食用;而另外两份食品并无任何标识,且在取货时店员也未曾告知。

值得一提的是,“剩菜盲盒”本质上属于一种预包装食品,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企业应清晰标示预包装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食品经营者在贮存散装食品时,也应该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生产日期。

客观来说,“剩菜盲盒”走红,是由餐饮商家和消费者的共同需求所促成。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消费者无法事先得知盲盒里究竟是什么“剩菜”。有消费者告诉记者,当他们拆开盲盒后,发现是自己不喜欢或不合自己口味的食物时,均是直接将其扔进了垃圾箱。

平台回应

用户投诉如属实,会要求门店赔付整改

“剩菜盲盒”正在打开市场。以国内规模最大的“剩菜盲盒”小程序“惜食魔法袋”为例,截至今年5月,该小程序已与北上广深等30余座城市超3000家门店达成合作关系,服务超200万用户。

目前,广州入驻“惜食魔法袋”的店铺主要为烘焙店。因此,该小程序上以烘焙食品为主,兼有简餐轻食、超市打折商品等其他品类商品。

在广州环市东路上,记者点开该小程序,查看位置最近的几家店铺发现,商家规定的取货时间为每天20时至23时之间,袋中为品质完好、但因生产过量而未能售尽的随机食物,价格仅为正价商品的4折左右;下单后订单不能随意取消,超时未领无法退款。

“惜食魔法袋”小程序上,广州入驻店铺主要为烘焙店

“惜食魔法袋”盲盒平台负责人孙国民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称平台上的食物为“剩菜”或“临期货品”其实并不准确,其中更多是超量供应的商品或未能达到出售标准的“残次品”与运输损耗品。“有的面包当天下午烤制,如果晚上无法售出就只能丢掉;再比如,正常尺寸为20厘米的‘毛毛虫’面包,师傅失误少做了2厘米。”孙国民说,“惜食魔法袋”具有随机性,能够帮助商家根据当日具体情况售出余量产品,也是“惜食”理念的体现。

食品生产端对此有何看法?广州某连锁烘焙店店长莫先生告诉记者,在保证质量和食用期限的情况下,门店每日出售5至10个“魔法袋”。“这既是对环保和节约的支持,也是推动‘惜食’宣传的策略。”

“用户就是最好的监督人。”孙国民说,平台通过采取严格审核、保证溯源等方式确保食品安全,面对用户的投诉会进行鉴定与甄别,若确实存在问题,平台会要求门店赔付、自查整改,用户评分过低的商家则会被拒绝上架。

孙国民还谈到,平台的初衷是倡导用户珍惜每一粒粮食,实现“零浪费”、环保绿色的低碳生活方式。

专家提醒

食品安全不容盲区

不可否认的是,“剩菜盲盒”与当下倡导节约、环保的消费趋势不谋而合,对于制止食物浪费、培养节约习惯有正面意义,同时还能为企业降本增效。然而,“剩菜盲盒”往往具有不可观察、不可选择等特性,且平台对商家并不具备直接约束力,如何保证食品安全成为“剩菜盲盒”面临的巨大挑战。

对此,8月1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提示称,“剩菜盲盒”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餐饮浪费并且价格实惠,一时间受到了不少青睐;但是盲盒自带的不确定性和剩菜本身的安全问题,可能使“剩菜盲盒”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切忌盲目消费。

6月8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对盲盒经营行为进行了全面的规范,其中第五条明确规定,不具备保障质量安全和消费者权益条件的食品、化妆品不应当以盲盒形式销售。

“关键是尽快制定行业标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从而引导其规范发展。”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剩菜盲盒”作为一种新兴的经营方式,其经营者必须规范经营,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朱毅说,面包可以做成盲盒,但食品安全不能有盲区,比如,商品的生产时间、保存条件、保质期、使用方式、风险提示一个都不能少,“必须信息明确,履行告知义务,不得进行饥饿营销、虚假宣传、消费欺诈等,务必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