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传统文化“破圈”是手段而非终点


(相关资料图)

原标题:传统文化“破圈”是手段而非终点

传统文化中蕴藏无尽财富,如何挖掘并用好这份宝藏?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多名代表委员也就弘扬传统文化的新形式、新亮点展开了深入讨论。

助力传统文化“破圈”,是一个常提常新的话题,如何因时而变,充分用好文化新载体,有着许多鲜活可学的例子。来自江门的黄达昌代表再次提到被《狂飙》带火的文旅行业,强调深度挖掘开拓更多城市IP;陈奭荣代表举侨乡建筑群为例,提出讲好侨乡故事,带观众领略影视作品“滤镜”外的世界。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活跃在街头巷尾、荧幕网端,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拍好一部剧,火了一座城。”传统文化有着深沉、持久的力量,精心耕耘这一方沃土,可结出累累硕果。以时下火热的江门老街为例,数十年来承接了《让子弹飞》《误杀》《狂飙》等多部影视剧的拍摄工作,多层次立体式展现出了五邑大地的别样魅力,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情结、江门故事”,吸引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打卡。借助《唐宫夜宴》《元宵奇妙游》等晚会爆款,河南打造优质的文旅品牌,火的是节目,深入人心的是文化形象,留存的是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传统文化有落点、有载体,正如画者铺展宣纸、舞者站定高台,让相对抽象的文化内涵有了恣意泼墨、自由转体的空间。

传统文化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要将它“读”得更加通俗生动。蒙曼委员认为,最精彩的故事可以有更优秀的表现形式,她提到:“读书的人需要努力,做书的人也要‘双向奔赴’,出让大家能读得下去的书。”这句话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同样值得参考。无论是隐入剧中悄然惊艳,还是在聚光灯下粲然可观,内容和形式若能贴近生活、贴近读者,自然引人深入发掘。做到“心里有故事”,方可实现文化内涵的创新性运用,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精品佳作。

“破圈”是手段,却不是终点。让传统文化精髓借助新载体“散出去”,最终要带着人们的喜爱和期待“聚回来”,形成传承创新的良好循环。须知,创新形式说到底只是载体,对文化本体的保护和传承仍是重点,不可本末倒置。老碉楼火了,原住民与游客仍能各得其乐,原生态的美被保留;“广东的红包不一样”上热搜,引来博主科普“讨利是”背后的文化内涵;英歌舞占领朋友圈,点开视频看到的是后辈青年的矫健身姿……“破圈”靠的是深厚底蕴,“破圈”后也要回归传承与保护,才能长久保持吸引力。

“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既要守住底线,也要守住观众。在“破圈”之中不断“拓圈”,用好新载体,才能不断增进观众群体的文化认同。(默达)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