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期待“办不成的事”越来越少


(资料图片)

原标题:期待“办不成的事”越来越少

材料清单搞不明白、特殊证明在常规窗口没法办理、办业务找不到具体部门……这些都是群众及企业在办理业务时可能遇到的难题。针对这种情况,深圳市在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专门为企业、群众解决疑难事项和复杂问题。

事实上,“办不成事”窗口由过去的投诉窗口演变而来,比起对服务部门的监督催促,“办不成事”窗口更侧重于帮人“把事办成”。具体来看,窗口明确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理制,确保“登记—受理—处理—办结—评价”全过程闭环管理,在落实层面切实关注诉求者本人态度及反馈意见,力图站在群众立场发声用力、切实办好群众事。

“办不成事”窗口被寄予厚望,但要想博得良好信誉与广泛支持,需要秉持躬身为民的工作原则和态度,努力发挥自身的“独特气质”与职能优势,让群众“心里有底”。比如,工作人员在接诉办理时,要敏锐抓住“为什么办不成事”的问题症结,动用“限时机制”倒逼各部门抓紧处理。在解决处理问题时,尤要善用自身“咨询、指导、协调、改革”等职能,成为群众与政府部门的纽带,加强沟通协调,把繁杂任务揽清楚、办妥当。进一步讲,“办不成事”窗口作为政务服务的“兜底”部门,还要不断努力扩大服务范围,主动提供特事特办、政策咨询等服务,方能真正做到“急人之所急,需人之所需”,把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目前来看,深圳市一级政务服务中心“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已妥善协调处理百余单业务,这种为群众办事兜底的决心和行动值得点赞,同时也引发我们思考:很多事为何一开始“办不成”,还需专门投诉办理?可以看到,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不仅能“向外”解群众之难,还能“向内”提醒各政府部门,在日常工作和部门间协调中不能只是“催一催、动一动”——某些部门若总因“办不成事”被窗口监督问责、面对暴露出的共性问题总是“面面相觑”“无人认领”,那就是既丢了“面子”又失了“里子”。

“我们希望未来到这个窗口反映问题的人越来越少。”正如相关负责人表示的那样,其实“办不成事”窗口的存在价值并非只为群众解一时之困,更是要拉动各部门在这个倾听民声、改进服务的新流程渠道中更快挖掘自身问题、积极做到反躬自省。究竟是制度设计问题、流程衔接不洽、还是个别人员能力态度问题?各部门只有将“办不成事”窗口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原则积极吸纳进日常工作当中,方能真正为群众提供更好更便利的体验。

可喜的是,如今不只深圳,北京、上海等多地也都在设立“办不成事”窗口,收获广泛好评和信赖。要看到,“办不成事”窗口在各地的火热实践和反馈是阶段性的积极成果,我们也更乐见政府部门重视这个契机,加速弥合自身短板缝隙,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让诉诸“办不成事”窗口的事越来越少。(陈之琪)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