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年轻人找工作不看工资看什么?专家就该这么“耿直”


(资料图片)

原标题:年轻人找工作不看工资看什么?专家就该这么“耿直”

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备受争议的专家言论,将“专家建议”拖入了动辄受到群嘲的尴尬境地。“年轻人工资低因为能力不够”“建议年轻人不要为钱工作”“不建议年轻人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一些无视年轻人真实困境、缺乏现实感的见解,不仅无法起到建设性作用,还会消耗人们对专家群体的尊重和信任,导致“翻车”。

其实,朱少平此次的出圈表达中,并没有多少深奥的经济学理论,之所以收获大量点赞,主要还是因为他没有高高在上,以“过来人”的姿态对年轻人进行空泛说教,而是正视现实,从对年轻人的共情出发思考社会问题。

付出劳动就应该获得相应报酬,这是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用人单位能否开出合理的薪酬待遇,体现着对年轻人专业能力和社会价值的尊重。很多时候,年轻人吐槽工资低,并不是好高骛远,而是反对付出与回报不相匹配,反感一味拿情怀、理想“画大饼”的不负责做法。一些专家意识不到这些现实问题,反倒劝年轻人别太看重工资,显然搞错了重点,自然会陷入“鸡同鸭讲”的困局。

没有人是生活在真空中的,找工作时,大多数人都要面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权衡。特别是对在大城市打拼的普通上班族来说,不管是住房、出行、养娃,还是日常生活的成本,主要都要靠工资来负担。耐心了解一下这些年轻人的情况,就会发现很多人所追求的并非多么虚无缥缈的奢侈生活,而只是相对舒适、从容的生活水平。

一位“深漂”朋友曾与我分享道:自己不习惯与陌生人合租,希望找一间一居室独居。可是,在深圳,这样的房子月租金要动辄五六千元。这意味着,自己选择了居住环境的相对舒适,就不得不在餐饮、购物等方面缩减开支,也意味着在找工作时,工资至少要能够覆盖基本开销。此时,若是一位专家站出来说“不要为钱工作”,无疑就显得很不接地气了。

正如朱少平所说的,“连生存都生存不了,我还能干嘛呢?”有了生存,才谈得上发展,这是最朴素的道理。如果年轻人无需为基本生计问题发愁,反而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擅长的事情,发挥出更多活力。

一些专家既然选择进入公共领域发言,就应该秉持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多从制度层面入手,提出经过深思熟虑的政策建议,尽量减少年轻人的后顾之忧。比如,对于大城市的极端通勤问题,很多年轻人无奈地表示:本来一早元气满满地出门,可是在经历过漫长的等车、挤地铁、换乘过程后,整个人都“电量不足”了。

对此,不管是劝他们要肯吃苦,还是轻飘飘地说“建议不要通勤超过两小时”,都忽视了问题的关键。探讨如何通过增加可负担的住房供给、使交通线路更便捷等方式,减少极端通勤之苦,从而把人们的更多精力释放出来做有意义的事,才是更有人文关怀的专家建议。

总之,有温度的专家建议,应该是接地气的,而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它应该有共情作为底色,致力于营造更加包容、友好的社会环境,而不是一味对个人选择进行苛求和限制。(任冠青)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