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天天观天下!江苏人气宝藏•无锡篇|倪瓒笔下的枯树细竹老石

“江苏人气宝藏”微纪录片正在紧锣密鼓地摄制中。第一期南博穿越时空的“知音会”余音绕梁,紧接着摄制组就来到了烟雨江南胜地无锡,到典藏丰厚的无锡博物院,领略奇葩画家倪瓒笔下的枯树细竹老石。

无锡,太湖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江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江南云雨迷蒙的山色风光和历史人文, 亦成为历代书画大家的精神归属。无锡博物院,有着丰富的中国历代书画收藏。领略书画中的江南,不能不来到此处。

而来到锡博,就不能不了解倪瓒。历代大家如董其昌、唐寅、文征明,受倪瓒影响很深。


(相关资料图)

倪瓒自画像

锡博其时正在举行云山柳岸——书画中的江南风物特展,将群英闪耀、大师辈出的江南画坛几乎“一网打尽”,以近60件/套书画作品,彰显江南文化底蕴,呈现江南文脉传承。现场,无锡博物院党总支书记、院长肖炜讲述了倪瓒对历代大家的影响:“无锡,作为江南名城、太湖明珠,有着非常深厚的书画传统。倪云林受江南山水的滋养,形成了清、寂、空、远的绘画风格。可以看到江南很多的画家,受到倪云林非常深远的影响”。他指点着现场的画作,“比如沈周、唐伯虎、文征明,他们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倪云林的影响。我们可以非常深切地感受到倪云林对于董其昌画法和风格的深远影响。我们在展厅里面徜徉,就会由衷地发出一声感叹:始信江南山与水,一半输与云林家。”

究竟倪瓒画作有着怎样的魅力呢?倪瓒纸本墨笔苔痕树影图轴,无锡博物院的镇馆之宝,1987年入藏。35年过去,它仍然是大家瞩目的焦点,这一次,又高票入选“江苏人气宝藏”。

苔痕树影图

作为一个一尘不染的美少年,倪瓒的一个爱好就是“洗”。史料记载,倪瓒“为人有洁癖,盥濯不离手”,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有个仆人端着装水的洗手盆,寸步不离地跟着。连院子里的梧桐树,他也要让仆人每天擦洗干净!他还专门画过《洗桐图》,写过《洗桐诗》。倪瓒清高孤傲,洁身自好,不问政治,不愿管理生产,自称“懒(嬾)瓒”,亦号“倪迂”。

有钱任性的日子并不长久,一直依赖的长兄和母亲先后去世。倪瓒散尽家财,漫游太湖四周。这时期,也是倪瓒绘画的鼎盛期。他对太湖清幽秀丽的山光水色,细心观察,领会其特点,逐步形成“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艺术风格。

苔痕树影图,是倪瓒去世前两年的作品。画之下方布以坡石,一株枯树挺立于画面正中,与细劲飘逸的丛篁修竹遥相呼应。画之左上有倪瓒自题六言诗一首:“石润苔痕雨过,竹阴树影云深。闻道安素斋中,能容狂客孤吟。”极简画风,极见精神。

1986年,谢稚柳、刘九庵、杨仁恺等几位专家来到了江苏,奔波于各大文物商店去找有价值的古画,当时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工作小组正在对全国书画进行重新鉴定。当他们打开扬州文物商店上世纪60年代从民间收来的这幅画时,一眼就看出了苔痕树影图的非凡来历,不由得欣喜若狂。

谢稚柳鉴画现场

无锡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盛诗澜讲述了锡博收藏倪瓒画作的经过:“倪瓒是无锡人,遗憾的是,作为倪瓒故乡的无锡博物院却没有倪瓒的片纸只字。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书画鉴定小组到无锡来鉴定书画的时候,我们就提到无锡一直都没有倪瓒的作品非常可惜。当时的专家谢稚柳先生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说扬州文物商店有一件倪瓒的作品,经过多方斡旋,这件作品后来就归我们无锡博物院收藏了。这也是无锡画家的作品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弥足珍贵。”

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工作小组

这就是苔痕树影图的传奇经历,穿越时空而来的瑰宝重新绽放光彩。一株枯树几竿细竹一块老石,极简的笔墨,勾勒出来一片清逸淡泊脱俗的意境,而比艺术更高贵的,是人格的干净。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

出品人: 王文坚

总策划:李军 傅晴

制片: 冯秋红 童光晶 高南佳

执行:薛柏 刘梦雪

撰稿:冯秋红

统筹:宋峤

摄像:吴伟龙

剪辑:朱雨柔

动画:赵岑

封面:肖甜

指导:

江苏省委网信办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特别支持:

上汽大众

出品:

紫牛新闻/扬子晚报网

校对 徐珩

标签: 江苏人气宝藏无锡篇|倪瓒笔下的枯树细竹老石 无锡博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