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全球微头条丨南京博物院等10家博物馆“聚宝”,讲述长江下游璀璨文明

1月10日,《大江万古流——长江下游文明特展》在南京博物院特展馆开展。该展汇聚了南京博物院等10家文博场馆的250件(组)展品,向观众展示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起源与发展历程、文化高峰时期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物证,以及当下城市文明的斑斓光影。该展将持续到今年3月底。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可 文/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红黄黑三彩漆陶壶堪称“史前精品”

长江下游从江西九江至上海吴淞口,这里阳光雨水充沛,气候温润潮湿,物产资源丰富。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古人类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形成了诸多具有独特文化面貌的史前文化。

展览中,有溧阳神墩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米。这些玻璃皿中的碳化稻米虽已漆黑,但依旧粒粒分明。据介绍神墩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骆驼墩文化,距今约7000至6000年。当时长江下游,太湖东部的马家浜文化、西部的骆驼墩文化和宁绍平原的河姆渡文化“三足并立”。

展览中,记者还看到一件常州寺墩遗址出土的漆彩陶壶。这件陶壶采用红黄黑三彩,在上腹部绘出两组绞索状编织纹饰,构图精巧,所用颜料含有大漆成分,是中国史前漆彩陶器中的精品。寺墩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而良渚古城遗址更被称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吴王夫差剑代表吴越铸剑最高技艺

商周时期,吴越文化是长江下游的代表性文化。吴越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厚底蕴,更为后世江南地区成为财赋与人文荟萃之处奠定了基础。

展览中,一件青铜凤乌纹方座簋非常精美。这件青铜食器出土于镇江丹徒,鹫鸟形耳下有卷尾小珥。口沿下饰蚕纹,间饰浮雕牺首,腹及方座饰细云纹衬地的大凤鸟纹,方座四角顶面饰饕餮纹,圈足饰蚕纹。腹内底有铭文五字:“白(伯)乍(作)寶尊彝”。“伯”为制器者的称谓。

吴越争霸中,伍子胥、夫差、勾践、范蠡、西施……一个个人物演绎出大量传奇故事。本次展览还展出了一件“吴王夫差剑”。此剑剑身宽长,覆有蓝色薄锈,刃锋极犀利。剑格饰兽面纹,镶嵌绿松石。剑首铸有八圈精致峻深的同心圆凸棱,是最为称道的“吴越青铜剑三绝”之一。剑身近格处铸有铭文两行十字:“攻敔(吴)王夫差 自乍(作)其元用”,明确了这把剑为吴王夫差所用。

大咖手迹联袂亮相展现江南的匠心与文心

史前的文明滥觞、先秦的金戈铁马,但经过六朝时代,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逐步南移。江南就成为中华文明中崇文重教、艺术荟萃、美丽富饶的“佳丽之地”。

展览中,有“吴中四才子”之一唐寅的《看泉听风图》、明末书画大家董其昌的《草书五绝诗》、“乾隆三大家”之一袁枚手札册;镶嵌红宝石、蓝宝石、绿松石、猫睛石的嵌宝石金头面,绛色绎丝五彩金龙纹袍料……江南的匠心与文心交融,享誉于世。成为至今仍极具魅力、活力和影响力的经济盛地与文化高地。

校对 李海慧

标签: 南京博物院等10家博物馆聚宝 讲述长江下游璀璨文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