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聚焦 >

“预存电费”的充电桩为何频频欠费

一公司以“免费升级”为名推广“私桩共享”业务引纠纷(副题)

解放日报记者 毛锦伟

去年4月,奉贤区居民郦先生接到一则声称是“奇瑞4S店”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电话中,该工作人员称可为他“免费升级”正使用的奇瑞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升级后充得更快、功能更多。郦先生以为这是某种车主回馈活动,便应允升级。升级后,一台喷有“洽界科技”字样的新充电桩取代了原车配置的奇瑞充电桩,挂在了他车位后侧的墙上。升级的确是免费的,但并非没有条件:郦先生必须预存一笔电费给洽界科技公司,此后的电费将由洽界科技使用这笔预存款来代缴。“反正都要用的,存就存吧”。他一次性预存了5000元电费。

岂料,去年12月起,郦先生频繁收到电力公司发来的催缴通知。也就是说,洽界科技收了预存电费后,并没有按时为他缴纳电费。反复催缴后,2021年的电费算是结清了,但2022年起的电费仍然欠着……

今年1月起,大量市民致电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反映了和郦先生相似的遭遇。洽界科技发生了什么?市民们担忧之余更疑虑:洽界科技升级“预付费充电桩”背后是怎样的经营模式?

“洽界科技”的充电桩,能显示已充电量、消费金额等信息,下方还有一块“刷卡区”。毛锦伟 摄

“这几个月来一直被催缴”

所谓的“升级”是怎么回事?记者找到另一位投诉市民刘先生,他是一名荣威新能源车车主。他说,洽界科技的业务员们一直在“冒充”各大车企4S店的工作人员开展业务,他是一年多前接到的电话,对方称是“上汽”的工作人员,他信以为真才答应升级。“毕竟一个充电桩不便宜,免费升级谁会不要呢?”等对方上门来了才知道是要换成“第三方”的洽界科技充电桩。

他发来一张照片:一款白色的充电桩,正面“洽界科技”标识的下方是一块液晶屏,能显示充电桩的“终端编号”和状态、已充电量、消费金额等信息,再下方是一块“刷卡区”,看起来很像是商场里常见的商业充电桩。刘先生称,“升级”就是拆了旧桩装上新桩,使用的仍然是此前已铺设好的线路,不需要前往电力公司进行登记。电费也和此前一样,由电力公司于月初向市民出具上个月的账单。

刘先生回忆,洽界科技的业务员上门后强调新充电桩为“预付费”模式,即需要预存电费,但并非是预存到电力公司,而是交给洽界科技,再由洽界公司出面于每个月的25日帮居民代缴至电力公司。为了让市民接受这种模式,业务员强调这是未来的“趋势”,就像“预存话费送手机”。预存金额有多个档次可以选择,刘先生一次性充了8000元。洽界科技给了他一张卡片,充电时需要先在充电桩上刷一下卡。

此后便和郦先生一样,去年12月起,洽界科技停止为刘先生代缴电费。为了避免被拉闸断电,他不得已于今年1月自行缴清了去年11月、12月的电费……而账面显示,当初预存的8000元如今还剩余7287元。

多名投诉人反映,充电桩出现欠费的时间点均是去年12月,此后需要不断拨打洽界科技的“400”电话予以催缴。催缴后,洽界科技陆续补上了去年的欠费,但今年1月起的电费大多欠着,“400”电话也一天比一天难打通。宝山区市民张先生则称,去年6月升级成洽界的充电桩以来,已遭遇5次电费催缴。“这样会不会影响我的征信?”他颇有些后悔当初答应升级一事。

没有差价,盈利空间在哪?

频繁的欠费让市民们担忧,洽界公司是否在经营上遭遇了一些困难,他们预存的电费会因此打水漂吗?

洽界公司官方网站上,形容其公司为“新能源汽车领域充电解决方案专家”,致力于“拓展多样、高效的充电解决方案”。在给市民升级预付费充电桩的操作中,洽界公司如何实现盈利?采访中,不少投诉市民称也没有想通这一点。

据市民王女士称,当初在洽界工作人员上门升级充电桩时,她也曾就此问题询问过对方。对方给出的答复是“洽界与电力公司有合作,可以享受优惠电价,以折扣价去支付电费”。记者就此致电上海电力,对方否认与洽界有相关合作。称这些充电桩均是电力公司与市民直接签订供电合同,尽管洽界更换了充电桩,但供电方式并未发生变化,电力公司仍是点对点地向居民计量计费。电力部门称,市场上的商业充电桩是通过电价收费的差价来盈利,洽界如果仅是预收费再代缴,并无利润空间。

是否还有其他盈利的可能性?记者向几位投诉市民要来了他们与洽界公司签订的《新能源车充电服务协议》仔细翻阅。协议中约定,升级后,充电桩的产权属于洽界公司,电费和运营费用也由洽界公司来承担,并向市民收费。此外,协议中还注明“市民同意将车位和充电桩在使用闲暇时提供共享服务,由洽界公司进行统一运营管理”“市民可获取共享收益分红”。可见,签订协议后,市民的个人车位和充电桩就已变成了“共享车位”和“共享充电桩”,可供第三方充电使用进而产生收益,或许这就是洽界设想的盈利模式。多名市民表示,他们在签订协议时并未注意到这一条,且协议签订以来,也从未将车位和充电桩进行共享过。“充电桩装在地下车库产权车位上,外人想停进来充电也进不来啊。”

无法通过共享充电桩来盈利,是否影响到了洽界的经营状况,进而导致频繁欠费?3月8日,记者来到洽界公司官网上的地址“淮海中路8号兰生大厦26楼”,大楼保安告诉记者,26楼去年底前就已搬空。一位离职员工告知,洽界公司已搬入人民路845号的“与联联合办公”,记者转而前往,洽界公司的一名行政人员接待了记者,但对于记者提出的诸多问题,她均以“不知道”和“不方便告知”为由拒绝回答。

“私桩共享”得明白推广

记者日前联系上了洽界公司的一名负责人,该负责人首先否认了经营状况不佳的传闻。他解释,之所以出现欠费,是因为去年12月电力公司调整了账单的名称,将12月月初开出的账单(11月使用电量)和1月初开出的账单(12月使用电量)均描述为了“12月账单”,这导致洽界在操作代缴时出现了一定的混乱和漏缴,客户拨打热线催缴后已及时予以处置。此外,部分市民2月份要缴纳的“1月账单”也出现了漏缴,目前正在处置中。

针对市民对于其盈利模式的不解,该负责人证实了记者的猜测,称洽界公司从事的正是“私桩共享”的业务模式,即将私人充电桩进行共享。据称洽界于去年下半年开始在上海大力推广,目前已布局有5000根充电桩。该负责人纠正了市民“预付费充电桩”“预存电费”等说法。他解释,在推进“私桩共享”中,洽界与市民签订5年期的协议并更换充电桩后,接下来要提供5年的运维、质保服务,并收取一笔数千元的服务费。由于目前正在推广过程中,洽界将收取的服务费折成电费予以返还,并为市民代缴。该负责人称,市民将此理解成“预存电费”,是对洽界业务模式的误解。

至于目前鲜有市民实际将车位和充电桩共享,该负责人解释,“私桩共享”确实面临着外来车辆如何进小区、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分享、定价机制如何确定等现实的难题。并且,共享私桩需要一定的量予以支持,目前的覆盖率尚无法支持共享。因此,私桩共享实际上尚未启动,目前仍处于前期的“概念引导”和市场培育阶段。该负责人计划明年下半年开始试点,尝试逐步推进共享。

但多位市民称,工作人员在推广时从未对“私桩共享”的模式加以说明,市民们对于自己的充电桩要拿来共享并无心理准备。可以预见后期推广共享时,恐会引发更多纠纷。

去年,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曾发布相关文件,提出完善居住社区充电桩建设推进机制,其中就鼓励“临近车位共享”“多车一桩”等新模式。记者了解到,“私桩共享”是实现临近车位共享、多车一桩等模式的渠道之一。但这一新模式若要顺利推广,除了维护消费者权益、及时兑现代缴电费的承诺之外,还得将业务模式说得明明白白,让车主们心甘情愿地签下共享合同,而不是假借“免费升级”等噱头。否则,再好的创新也会变成“套路”。

标签: 业务纠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