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触摸”五千年中华文明 哪些方式是你最爱?

“我一直有一个深刻感悟,就是党的最高领导人如此具体地在考古学科,尤其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领域,组织了至少两次以上政治局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史无前例的。它的深远意义,还需要所有考古人共同探寻。”今天(12月10日),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宅兹中国:博物馆、数字技术与文明探源”在线上召开,四川省考古学会首任会长霍巍教授等18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文博专家,就“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如何从严肃专业的学术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传播产品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霍巍教授指出,三星堆曾两次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凭实力丰富、完善、改写了中华文明知识图谱,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其媒体传播规模和效果有目共睹,是考古走进民众生活的典型案例,那么华夏大地的其它考古遗址可以效仿吗,还是需要摸索更多的公众传播方式?


(资料图片)

建设考古遗址公园

从西安半坡博物馆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从金沙遗址博物馆到良渚博物院,“我国逐步建立起一系列考古遗址博物馆,再搭配数字化的博物馆展示,观众既可以看到考古发掘现场,也可以看到发掘出的文物,曾经的神秘都‘可视化’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方说。

(金沙遗址博物馆/良渚博物院)

直播考古发掘现场

不论是海昏侯还是三星堆,近年来所有“爆款”遗址都离不开媒体的大力宣传,尤其是三星堆的发掘、提取直播现场,“我们都是守在屏幕前看,未知让人充满好奇。”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刘斌认为,“考古+媒体”是遗址公众化的标配“CP”。

出版考古科普读物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考古的科普读物数量增长,有考古学家着笔的《最早的中国》《考古不是挖宝》,也有非考古人所写《南渡北归》《西汉孤魂》等纪实小说。“但观众最喜欢的却是盗墓题材的小说,这些作品完全不符合考古事实,让大众歪曲和误解考古。”刘斌表示,只有让科学的考古读物变得有趣或许才能流行。

拍摄考古综艺节目或纪录片

从过去的《国宝档案》到现在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公众对考古综艺节目总是很青睐,其重要原因就是它们的语言叙述有悬念、画面镜头有质感,但这也离不来考古发掘者的严格把关,“要让一档节目不浮于表面,真正有内涵,考古人必需和公众打成一片。”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小朋说。

拍摄考古电影或电视剧

“很多小朋友都知道埃及金字塔、埃及艳后,也知道冰河时代,但他们不可能看考古论文,他们就是从那些国外知名电影里学来的。”刘斌认为演绎性的考古电影对中国考古宣传非常有必要,我国的兵马俑、三星堆、良渚等遗址都具备拍大片的条件,为何不试一试? 

以上5种方式,你会选择以哪些来认识中华文明、聆听中国故事、了解神秘文物呢?快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吧!

标签: 触摸五千年中华文明 哪些方式是你最爱 中华文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