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聚焦 >

别将你的手机屏幕分享给任何人

别将你的手机屏幕分享给任何人(主题)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杨硕

在警方公布的一些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屏幕共享这个功能已经被骗子们利用得炉火纯青。据介绍,办公平台软件在大量学校和企业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网络骗子的手段也在不断“进化”。这不,最近就发生了多起不法分子利用办公软件中的屏幕共享功能实施诈骗的案例。

一通客服电话以后,孙先生被骗上万元

市民孙先生突然接到了自称是“某东金融客服”打来的电话。“客服”声称孙先生开通了“某某白条”的服务,并因此“影响到个人征信”。想要避免承担责任,就得按照对方的说法注销业务。由于“客服”准确地说出了孙先生的详细个人信息,孙先生立刻紧张了起来。

接着,“客服”要求孙先生打开软件的“屏幕共享”功能,美其名曰“一对一指导”,此时对对方已经深信不疑的孙先生立刻按照对方要求照做。接下来,他又是转账又是在网贷平台开户借贷,一通稀里糊涂地操作下来,上万元的钞票就进了骗子的腰包。最后,虽然当地警方通过预警监测,对孙先生进行了及时提示,但此时,得手的“客服”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共享屏幕等于共享密码,用此功能需谨慎

骗子之所以看上办公软件,归根结底还是其具备的屏幕共享功能。“屏幕共享”开发的初衷,是为了能向他人实时共享自己手机/电脑的画面,便于远程操作。这样一来,即使双方相隔天涯海角,也能实现“面对面交流”的效果。对于上班族和学生党来说,这个功能用起来确实十分方便。不过,将自己的屏幕共享给他人也就意味着,自己操作手机的一举一动(包括在小键盘上输入密码时的视觉反馈)、屏幕上的所有内容都完完整整地呈现在对方的眼前。无论是输入账号密码还是查看验证码短信,对方都看得一清二楚。

因此,一旦将自己的屏幕共享给骗子,并进行敏感操作,那么后果可想而知。

陷阱其实并不遥远,防诈骗需时时谨慎

很多市民可能会想:这么明显的坑,我会自己往里面跳?不可能!但当我们真正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如果警惕意识不足,就很有可能在骗子精心准备的“局”里乱了阵脚。

要知道,骗子在实施诈骗时往往会事先掌握大量被害人的个人隐私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量身定制”话术。比如,一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突然接到自称“银保监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不仅能正确说出学校名称、专业、学号,还知道他曾经办理过助学贷款,并称“贷款出现问题会影响征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非常了解网络骗术的人,很难在第一时间就嗅到危险。一旦没有立即挂断电话,就会陷入骗子的节奏中,被对方牵着鼻子走。而且,就算你事先有所准备,就能够100%“免疫”诈骗了?

警方提示:绕开陷阱才是高手

警方提示市民,不要看了几个案例就得意忘形,高明的骗子使起手段来,那叫一个防不胜防。

一位受害人在分享自己被骗的经历时表示,骗子在要求打开共享屏幕后,并不是立马“图穷匕见”,让你乖乖转账,而是会经历一个复杂的流程。比如,让网友在微信、支付宝、多个银行APP的界面来回切换,名为“确认身份”,实则获取账号、余额信息,以便开展下一步骗术。在行骗过程中,骗子还会故意加上各种无效但显得“专业”的操作(如线上开具存款证明),以起到烟幕弹的作用。来来回回折腾下来,被害人已经完全陷入“摸不着头脑”的状态。当各种各样的操作弄得人心烦意乱、判断能力出现问题之际,也就是骗子出手之时。等到发觉不对劲,骗子早已扬长而去。这年头,精通心理学已经成为职业骗子的“门槛”。普通人老想着跟他们“斗智斗勇”,翻车是迟早的事情。

避免被套路的最佳方式,只能是从一开始就绕过陷阱。就拿“共享屏幕诈骗”来说,只要拒绝来路不明的共享邀请,任骗子多么“神通广大”,也拿你没有办法。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