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说家风】学国学与遛狗的区别是什么?
作者:张建云
#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对自己狠一点,对他人好一点
课堂上有个读者跟我说他也是学国学的,师从于某位国学大师,并说可以把“四书”全部背下来,继而问我:张老师您能背吗?
我的课一般时候都在临近结束的时候请大家提问题,有的问孩子教育,有的问夫妻关系,也有的讨论学术观点,唯独这位不然,直接挑战我的国学素养。
我回答说,真是感谢您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很佩服您能把“四书”这5万多字都背下来。我只是逐字逐句的解读过,大约写了不到1000篇文章,但我真的背不下来,而且有的地方也不是很精通,但我儿子背过,他能把《论语》《大学》《中庸》背诵下来,《孟子》在背,他说考完研究生准备把《孟子》背完。
我回答之后台下响起了掌声。我知道这位读者学习国学的路上出了问题,将学问当成可以消费的私有财产,认为所学是荣耀,是功名,甚至是可以在课堂上质问老师的武器。便想助这个国学达人一臂之力。
我说小时候我爸给我买了一双白色的、崭新的旅游鞋。穿上以后神气十足,似乎个头也长高了几厘米。于是见同学就问,我有新旅游鞋,你有吗?我有新旅游鞋,你有吗?那个时候大家都很穷,基本买不起新鞋。当我下午问到第9个同学之后,那同学二话没说,走过来把我的新鞋踩脏,并打了我一顿。
长大之后我分析挨打的理由并不是我有新鞋,而是我炫耀我的所有,并刺激没有的人。人家是没有新鞋,但有拳头。
我偶尔在微信群里遇到抨击,说我的解读经典某些观点不对,但抨击我的人不会平心静气地说观点本身,最后总会买一送一的饶上一句话:你这样的人还当老师?你这样的人还学国学?!
我说我没想过当老师,只是与我学习的人称呼我为老师,至于学国学已经10年了,写了3、4千篇文章,讲了近2万分钟音频课,假如您认为我的师德有问题,或学习的方法不对,愿闻其详,认真改过。
后来,抨击我那人就不作声了。
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七》中这样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孔子的意思是说,大约有不懂得道理,没有把学问学通透就创立观点的人,但我不是这样的人。学问之道无非是多听,选择好的、善的与之相随,然后多阅读,多观察牢记于心。
我们所说的见闻,就是学习的过程。见闻就是多学,读背。但很多人忽视了孔子的最后四个字:知之次也。
啥意思?
所见闻的就是知识,但有多高级的知识都不能算智慧,充其量是二等功夫,是个亚军。
那么什么是一等功夫呢?
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我们了解到孔子他老人家为何能达到圣人的境地了。
孔子与子贡说,赐(子贡的名为端木赐)呀!你以为我是多学了而一一记在心的吗?
子贡说,是呀,老师?难道不是吗?
孔子说,不是的。我是学问体系中有一颗致诚之心来贯穿始末的。
原文选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子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对曰:然,非与?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是孔子的学问之道。那么这里的“一”是什么?
孔子对曾子说,参(曾子叫曾参)啊,我有一个基本原则始终贯穿在我的理论体系之中。
曾子说,是的。
孔子走出门后,别的学生很不解,便赶紧问曾子,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
曾子说,我们的老师说的基本原则就是忠和恕啊!
忠,是对学问追求和探究;恕,是给予别人方便,令他人舒服。有了忠,可以建立学术高地;具备恕,才可以令众人追随。
原文选自《论语·里仁第四》: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对于孩子的教育无非是“忠恕而已矣。”我们诸多的学校、相当的培训机构和部分自持高明的大师基本都在教学生二等功夫,学习很多知识,但孔子这个评委早就给打分了:知之次也。
只有忠,没有恕,很可能会像我穿双新鞋的招摇:早晚被打!
最后,请孟子老人家出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求,是找回的意思。放,就是遛狗不拴绳乱跑,放狗的放。心像一条不拴绳的狗乱跑就会丢失,赶紧找回来吧!
今天解读的原文是《传习录·卷中·答顾东桥书:第11节》:
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诸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矣,故曰“知之次也。”夫以见闻之知为次,则所谓知之上者果安所指乎?是可以窥圣门致知用力之地矣。
夫子谓子贡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非也,予一以贯之。”使诚在于多学而识,则夫子胡乃谬为是说,以欺子贡者邪?一以贯之,非致其良知而何?
作者简介
张建云 作家、学者、全国妇联家庭建设专家智库成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标签: 云说家风学国学与遛狗的区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