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热消息:这位元代民间航海家的亲书,成为了解海上丝绸之路最为可靠的史料之一

从东汉甘英开始,有很多杰出的中外旅行家、商人、使节等在东西交融、中阿交往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中国元代的汪大渊,就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作为杰出的民间航海家,他的《岛夷志略》是了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为可靠的史料之一。

「以为“琼树开花”」

作为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广大的王朝,元朝统治者对于中外交往抱持有正面的姿态。在政府的鼓励下,海外贸易兴盛,远洋航海技术也有了很大提高。


(资料图)

当时,印度洋上的中国商船舳舻相继,往来于印度次大陆西南部马拉巴尔海岸与中国贸易大港泉州、广州等,带动了物流、人流互动。根据阿拉伯旅行家伊本·拔图塔的观察,印度洋上最大的中国商船有12帆、船员1000多人,还有数量众多的随行船只。

汪大渊,字焕章,大约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也就是公元1310年左右。据说,他从少年时代开始就跟随父母往来于南昌和泉州之间经营商业。20岁时,开始“两附舶东西洋”。这比哥伦布第一次远航早了162年。

研究显示,汪大渊第一次出海的范围以印度洋区域为主,持续了4年左右。1337年,他再次从泉州出发,主要游历南海各地,到1339年回国。《岛夷志略》便是他根据这两次航海过程中的见闻所撰写的一部著作,内容涉及海上交通路线、各地自然地理与物产、风俗信仰、社会制度、商品贸易等,可谓涵盖“山川、土俗、风景、物产之诡异,与夫可怪、可愕、可鄙、可笑之事”。

比如,1330年,汪大渊所附商船卸帆于科伦坡外海的大佛山下。他在那里见到了大片的珊瑚,以为是“琼树开花”,感叹“诚海中之稀有”,便作古体诗百首“以记其实”。

据统计,《岛夷志略》一共列出99个地名条目,遍布南海、印度洋以及阿拉伯半岛等区域,涉及219个国家和地区。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一,有的已经进入较为高级的文明社会,如麦加“风景融和”“居民乐业”,又“有回回历,与中国授时历前后只争三日”;大多数则尚处于部落社会甚至更为原始的社会发展阶段,有很多的“奇风异俗”。

《岛夷志略》刊印前,时为翰林院修撰的张翥撰写序言,并希望其能够“广其传”。1349年,福州人吴鉴在泉州主持修纂地方志书《清源续志》。他认为,泉州是“舶司所在,诸蕃辐辏之所”,方志中应该对海外相关情况有所记录。此时的汪大渊以“知外事”而闻名,所以吴鉴特意将他的《岛夷志略》附录在志书中。

「非亲见者不书」

在汪大渊《岛夷志略》著述前后,还有不少同类型的著作。其中,较有影响的包括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赵汝适的《诸蕃志》以及陈大震的《大德南海志》等。与这些著作相比,《岛夷志略》最为人所称道的一点就是汪大渊“非其亲见者不书”,因此价值远高于那些依靠抄撮史料或海商辗转口述编纂而成之书。

作为通译多次追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在《瀛涯胜览》一书中记述了下西洋期间的所见所闻。在该书序言中,马欢感慨:自己随郑和历涉诸邦,“其天时、气候、地理、人物,目击而身履之,然后知《岛夷志》所著者不诬”。可以说,马欢的实地考察印证了汪大渊记载的真实性、准确性。

其实,在汪大渊的时代,对海外“夷情”有所了解的并非只有他一人。为什么只有汪大渊为我们留下了这份宝贵的记录呢?

首先,当时的大部分海商、水手虽然熟识海路,却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储备,难于把所见所闻形诸笔墨。

其次,从传统儒家的观念出发,那些光怪陆离的海外奇谈本身并不值得特别加以记载。张翥在《岛夷志略》序言中强调“君子求之异书,亦所不废也”,应该是有所指的。

再次,当时虽然海道大通,但关于域外世界的知识大部分还是在特定群体中流传,成为“秘闻”。所谓“熟识者多秘其说”,很重要的还是因为商路、各地物产、商品贸易等内容涉及商业秘密,很少有人愿意公开。

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充满商机与诱惑的贸易网络,但也可以说充满挑战。比如,南海昆仑岛附近海洋地形十分复杂,船行至此经常会发生“针迷舵失”的情况,以至人船无存。今天的西沙群岛附近,当时被称为“万里石塘”,“迤逦如长蛇”,暗礁丛生,商船“避之则吉,遇之则凶”,如无舟子之精明,能不覆且溺乎?

此外,南海、印度洋区域多为热带气候,瘴疠盛行。由于水土不服而患病身亡的情况,也很常见。比如,汪大渊就记载古里地闷(约在今马来半岛南部)“气候不齐,朝热而夜冷”。有泉州商人吴宅带领百余人的商队至此贸易,结果“死者十八九,间存一二,而多羸弱乏力,驾舟随风回舶”。今天的新加坡海峡一带,当时被称为龙牙门,“俗好劫掠”。商船经过此地,必须“驾箭棚,张布幕,利器械以防之”,否则“人为所戮,货为所有,则人死系乎顷刻之间也”。

《岛夷志略》在向世人展示丝路胜景图的同时,也从侧面描摹出海上贸易的种种艰辛不易,从中更可体会古代海商不畏艰险、“以生易利”的开拓进取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为海上丝路贸易的繁荣、中外交流的深入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王健)

标签: 这位元代民间航海家的亲书 成为了解海上丝绸之路最为可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