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起源・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属城市文明吗
玉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宽12.1、高7.6厘米
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浅青色,有粉白色块斑。形如半壁,上端平齐,下端弧圆。正面正中部以浅浮雕和阴线细刻相结合的技法琢有一神人兽面像,惜图像纹饰部分已受蚀残缺。
《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规律、文化中心的转移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王红星,《江汉考古》1998年第1期第53~61 页
本文论述了环境变迁对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规律以及文化中心转移所起的重要作用。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多分布于既利于取用水,又便于农业生产的近水岗地或河旁阶地上。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及文化中心的转移,先是由南往西,再往北,最后使长江中游地区形成统一的文化区并确立了汉水中下游为文化中心区的地位。这一过程,固然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但也不能否认环境变化所起的诱因、催化剂等重要作用。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聚落,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一般是在某一小地貌区长期定居,并在小范围内进行交往,平稳发展。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四次洪水期及与此相对应的枯水期,迫使人类进行长距离迁徙,客观上促进了文化冲突和融合,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加快了文化发展的步伐。
《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属城市文明吗》
(日)冈村秀典,《稻作陶器和都市的起源》第181~187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
本文对中村慎一主张石家河遗址属于城市文明的观点提出了不同认识。作者从石家河聚落的规模与人口、手工业分工、聚落分化三方面对石家河聚落的社会发展状况做了分析,认为石家河聚落作为一个政体中心,是由长江中游许多族群建设起来的。为确保由集体防御、水利管理、共同体祭祀等形式体现出来的共同利益,很可能这个时期已经形成了拥有数万人规模的组织系统。石家河的陶器生产很难设想是在统治者监督下进行、完全为统治者服务的专业生产,而玉器生产也并非石家河文化的主要因素。这里的手工作坊和祭祀场所应属农业共同体下的集体生产和祭祀场所,不是仅由少数特权阶层独占的祭祀场所。石家河文化区是以石家河遗址为顶点的单一等级结构的政体,还看不出城乡分化的差别。如要仅仅依照聚落大小和有无城郭来划分石家河文化的聚落等级,并从这个划分的序列里找出政治上的支配与从属、经济上的贡纳与再分配等关系来,目前还是十分困难的。
《试论长江中游原始文化的变迁与古史传说》
高崇文,《稻作陶器和都市的起源》第189~197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
本文所述的文化变迁,是指长江中游整个土著原始文化体系的大动荡、大变迁。作者认为这一大变迁的时间是从龙山时代晚期开始的。所以,文章也分龙山时代晚期的文化变迁和商时期的文化变迁两部分。作者指出,屈家岭至龙山时期的两湖平原有三大土著文化体系,即江汉平原东部以石家河遗存为代表的文化体系,江汉平原西部以季家湖遗存为代表的文化体系和澧阳平原以太山庙、划城岗晚期为代表的文化体系。这三大文化体系正好与古史传说的三苗相吻合。而商时期,也存在着以鬲为代表的文化和以釜、釜形鼎为代表的文化这样两大文化因素,决定了此时两湖平原总体文化的流向。以鬲为代表的文化主要是受商文化的影响,表现出浓厚的商文化因素;以釜、釜形鼎为代表的文化则为土著的三苗文化。
文字来源:《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编
图片及说明来源:《长江流域古代美术(史前至东汉)玉石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标签: 石家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