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聚焦 >

非遗传承人20多年专攻“破镜重圆”

在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有一间小店,名为“人需小记”,负责人黄爱国常常待在小店后面的工作室里,沉迷在锔瓷世界里,乐此不疲。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说的是一门古老的瓷器修复技艺——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修复起来。今年50多岁的黄爱国,凭借着锔瓷这项技艺,在去年获评广陵区非遗传承人。

一份传承 紧跟爷爷脚步,用锔瓷传承“惜物”美德


【资料图】

“这个小榔头是找茬对缝用的,敲一敲修补处会更加平整,角度尺是量瓷器厚度的,打眼时不能超过原先的厚度……”昨天上午,伏在工作台上,黄爱国一丝不苟锔瓷。碰到有好奇的客人咨询这门“老手艺”,他会热心地介绍和解答。

锔瓷是一项独特的民间绝活,所承载的是“惜物保福”的传统文化,暗含着中华民族勤俭持家的精神。

“过去,东西破了碎了,人们都舍不得丢掉买新的,能修的修、能补的补。锔瓷就和修伞一样,靠手艺吃饭。”黄爱国说,以前他的爷爷就有锔瓷的手艺,心灵手巧,会修补不少东西,家里至今还保留有爷爷的锔瓷物件。他直言,自己小时候就在潜移默化中对锔瓷产生了情结,后来机缘巧合下又结识了一位修补文物的专家,从而对锔瓷有了更深的了解,便决定把这门手艺传承下来,一干就是20多年。

一颗恒心 欲想“破镜重圆”,必须精雕细琢

“坚持微更新、微改造、保持原风貌是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特色所在,这与锔瓷技艺的特性不谋而合。于是,去年我来到仁丰里,开办起‘人需小记’。”黄爱国介绍,锔瓷技艺需精雕细琢,将裂缝、缺口等处修补,使之恢复原先的形状和功能。近年,不少品茶者对茶具越加讲究,收藏爱好者也在增多,“这让锔瓷技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锔瓷这项技艺既需要有相应的工具,更需要一定的技艺水平,做到恒心、耐心、细心。”黄爱国介绍,锔瓷的第一个步骤叫找茬对缝,找到破损的茬口,将破损的碎片严丝合缝,中间不留空隙,然后用麻绳进行固定,“随后就是用金刚钻打眼,动手前可要好好设计,在哪打眼、打几个钉、用哪种锔钉都要考量,打眼的力度、角度、深度都有讲究,稍有不慎就会对原瓷器造成二次伤害。打眼后用锔钉固定,瓷器才算稳固,再用鸡蛋清、瓷粉等天然材质对缝隙处进行填补,反复打磨直至瓷面平滑,修复工作才算完成。”

锔瓷技艺的水平,既影响美观,也关系着瓷器的使用性能。“一个四分五裂的瓷碗,在锔瓷后正常使用,绝不能漏水。”黄爱国表示,收藏价值和美学价值固然重要,但实用性也是重要考量。

一个心愿 作为传承人,想让更多人知晓锔瓷技艺

“锔瓷是个枯燥的工作,但自己喜欢就甘之如饴。在每一次锔瓷修复前都不知道要修复的瓷器是什么质地、什么色彩,每一次的修复都要重新设计,每一次的锔瓷过程对我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创作。”黄爱国常常待在工作台前一坐就是一整日。

“这件小茶盏陪了我好多年,款式特别喜欢,每次喝茶都用,但前段时间不小心摔碎了,又舍不得把它扔掉。黄老师给我修好了,不光能正常使用,还修复纹饰,增添了新的韵味,十分神奇。”提起黄爱国老师的锔瓷手艺,去年曾前来寻求帮助的张先生连连赞叹。

“瓷器价格有高低,但喜爱与价格无关。锔瓷能帮物主修复心爱之物,更是补一颗‘惜物之心’,也算是成人之美。”黄爱国表示,锔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让更多人知晓这项技艺是我最大的心愿。”

去年被评为广陵区非遗传承人后,黄爱国深感责任重大。“所谓传承人,弘扬和传承是第一要务。”黄爱国表示,来到仁丰里后,可多交朋友、面向大众,“哪怕多一个人了解、多一个人欣赏我们的传统文化,都非常有意义。”

标签: 传统文化 精雕细琢 正常使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