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聚焦:死宅成长史
90年代前半叶,家里刚安了有线电视,可能是我这辈子看电视最多的几年。美国情景喜剧《The Nanny》中“弗兰”说她爸自从家里安了有线电视就再也没出过房间的台词让我心有戚戚。
(资料图)
那时候,海外几十年积累的国民剧、国民番在电视上连番轰炸。从60年代的Get Smart到几乎同步播出的The Nanny、小神龙俱乐部引进的一系列动画。几十年的国民大剧一股脑的兜在当时中国的城市居民面前。
我刚才查了查,我小学时看过的不少动画片比“瞌睡乔”都老。跟我因为同样的剧情发笑的美国人可能已经奔着90岁去了。
同时,我看唤醒当代美国人童年情怀的片子里的梗,比如看《机器鸡》、《史酷比》和《金花鼠》大电影之类也压力不大。我在《机器鸡》里认得出许多七八十年代的美国低成本动画。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童年接触的动画作品能跟一个四十岁左右的美国死宅产生共同话题。
现在知道早田进和川秀树的日本人估计也接近退休年龄了。从这个角度讲,押井守《机动警察》在80年代末制作的剧情里恶搞初代《奥特曼》第39话纯属自娱自乐。因为观众跟制作人不是同龄人,没看过制作人当初仰望的这部作品。很凑巧,我们80后的小朋友刚看了60年代制作的初代《奥特曼》就看了《机动警察》,齐齐的get到了这个梗。
当然,当时更多的作品就像The Nanny,几乎同步播出。动画作品中包括以今天的眼光看,充斥了“暴力”、“色情”的《北斗神拳》、《天地无用》、《森林小子》。
《宇宙骑士》这种有个主要角色是女身男声的跨性人、男主角惨烈的掉了一户口本的作品,居然还是译制单位为了学习当时日本的商业动画制作特地引进的参考片,顺便向小朋友们播出。其中一些作品在播出过程中被家长举报停播。
但还有许多漏网之鱼。像某挖掘机主题卫视这样“传统”的电视台,曾经在周日早上播出知名的传教片《飞行屋》。他们可能看见剧情里有个时间机器和机器人,就觉得是科幻穿越题材。没顾及剧情的穿越目标是耶稣的时空,小朋友们跟耶稣欢乐成长、收获智慧。
这个片子可能超出电视台的理解能力了。直到现在,挖掘机卫视也没有弄出一个小朋友穿越到孔子时代的作品,让今天的小观众觉得剧情自然可亲并从中学习儒学思想。
我在电视上看到的最后一部几乎“同步播出”的海外动画作品是2000年的《天鹰战士2000》,即《EVA》。然后黄金时段不能播出引进作品了,让我的娱乐内容闪崩。好在家里当时通网了,很快字幕组就崛起了。
虽然当时引进剧的泛滥带给我欢乐的童年,但是我今天回忆起来,觉得引进剧退出黄金时段是一件好事。倒不是说现在的小朋友免受了什么毒害,而是当时的引进力度相当于向我国的文化市场倾销。
当时电视台买个成功的外国国民大剧花不几个钱,片源充足,有几十年的国民大剧可以选,热播有保证。因为中国当时的发展阶段,我上幼儿园的时候看卓别林的默片都以为剧中人物跟我同时代,上小学看六十年代的剧觉得跟我同时代,大家看老片无缝衔接。这种局面显然影响了本土文化市场的成长。
只是本土作品的成长过于考验大家的耐心了。